Main Content
(21) 《靖海澄疆》,第241页。
(22)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正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4月版,第383~384页。
(23) 《寄吴淞交北洋水师统领丁》(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90页。
(24) 《光绪十三年二月初五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三),第37~38页。
“四百余员名”,不是确数;回华时则为“致远”147名、“靖远”、“经远”、“来远”均为146名。见《洋务运动》(三),第116~117页。
(25) “提督衔洋员琅维理带同翻译夏士立先行出洋”。《洋务运动》(三),第115页。是否仅此二人,抑还有“华当差”,亦难详。
(26) 《伦敦刘使来电》(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日未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98页。
(27) 《烟台盛道速寄水师丁统领》(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01页。
(28) 《致琅威理》(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丁汝昌集》,第76页。“夏先生”,即夏立士。
(29) 其实,对北洋海军的军中洋员事迹的勾稽,若马先生肯于出手,也同样将会是一个崭新的局面。
(30) 《驻伦敦刘使来电》(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午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00页。
(31) 除验船之外,刘瑞芬还于光绪十三年四月初六日,“偕马清臣、琅威理往斯丹斐尔德阅看试演活船坞。”见刘瑞芬《西轺记略》,光绪二十年印本。
(32) 《丁镇由威海来电》(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亥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37页。
(33) 《许文肃公遗集•日记》,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935页。
(34) 《柏林许使来电》(光绪十三年六月初六日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38页。
(35) 《柏林许使来电》(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41页。
(36)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六月),《洋务运动》(三),第385页。
(37) 《寄海军衙门》(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戌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43页。又可见刘瑞芬《西轺记略》:“六月初九日,晴。辰刻,偕伯行赴江边观验靖远快船,坚致精利,可称御敌干城。”
(38)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七月),《洋务运动》(三),第385~386页。
(39) 《靖海澄疆》,第240页。
(40) 鸦片战争期间署理广州知府余保纯(冰怀)之孙。
(41) 余思詒:《航海琐记》,中国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2月版,第260页。
(42)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七月),《洋务运动》(三),第386页。
(43) 《航海琐记》,第260页。
(44) 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4),中华书局,1992年6月版,第628~629页。
(45) 《航海琐记》第265页。“吴京荣”,为吴敬荣之误;“陈京荣”,当为陈京莹之误。
(46) 《航海琐记》,第269~270页。
(47) 《航海琐记》,第272、277页。
(48) 《航海琐记》,第307~308页。
(49) 《靖海澄疆》,第241页。
(50) 《李鸿章全集》(1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94~396页。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文登营与明清军制
文登营作为一种军事设施,自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设置,至1912年1月文登辛亥革命爆发
-
把刘公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对红色历史、文化及旅游的解读……
-
北洋舰船为何要去长崎油修?——再与马幼垣先生商榷
确切地说,我并非对马先生所有的意见都不接受。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我承认马先生所指
-
八声甘州 游甲午遗迹
水苍苍,临岛吊遗痕,叹甲午悲情。 伤船矛烈举,孤岛绝境,吞烟恨声。 码头苔藓相拥,
-
百千文物一捧中 ——读《威海文物概览》
最近我读了威海市文化局、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编的《威海文物概览》一书,对威海的文
-
刘步蟾年谱
1850年3月17日(清道光卅年二月初四日),刘步蟾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侯官刘姓“珠浦堂”
-
刘公岛大小炮台六座 ——北洋海军时代刘公岛炮台考略
张文宣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5年1月22日)电报清楚地报明:“刘公岛大小炮台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