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
北洋海军研究又出新成果——《北洋海军研究》(第三辑)读后
继1984年、1994年甲午战争90周年、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2004年9月,由中国历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承办的 &hellip…
-
一本以史为鉴的好书——读《辩证看甲午》断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流传极广的名言,实际上蕴含着一个重要前提:尊重历史并正确地认识历史。不尊重历史,历史的兴替就无从为鉴。对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史鉴就会变成哈哈镜,历史兴替的真相就会 &hellip…
-
读历史新书长振兴之志——读《辩证看“甲午”》一得
最近喜得朋友惠赠的两本新书,都是研究甲午战争的。一本是戚其章先生的《走近甲午》,是戚先生在对自己近5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总结性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地阐述了甲午战争研究中的一些学术前沿问题,老树新花, &hellip…
-
历史著作也可以这样撰写——刘玉明、戚俊杰新著《辩证看甲午》读后
中国历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方法与传统。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为写出文质兼美传之后世的历史作品,秉笔直书,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的聪明才智甚至宝贵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hellip…
-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世纪之痛——中国近代史专家马洪林教授访谈录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虽然已降下了帷幔,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仍不时激起人们的情愫与思考。其中,中国近代的落伍、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以及与抗日战争之间的关系,仍值得我们 &hellip…
-
我与《学术月刊》的“学术缘”
20世纪50年代,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说起来十分惭愧,我读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后来搞历史是半路出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分 &hellip…
-
难忘刘公岛——石涌:打响刘公岛伪海军起义第一枪的人
由于拍摄胶东抗日大型纪录片《并不遥远的记忆》的缘故,我有幸采访并结识了石涌司令员(原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丙戌初夏的威海,石老到青岛公干,来威稍停,我们又得以深夜畅谈。 “1944年11月5日发生在刘 &hellip…
-
晚节不保毁誉参半——山西、云南巡抚梁萼涵
梁萼涵(1798-1858年),字心芳,号棣轩。原籍荣成孟家庄(现属环翠区)。梁萼涵出生在一个有良田百亩、房屋数十间的殷实人家。其父梁敬亭,重视读书,热衷功名,曾花钱捐得一个“附生”。他对子侄们的读书尤其重 &hellip…
-
徐建寅与中国鱼雷及水雷
一、鱼雷技术及其战术运用 鱼雷是用于海战的一种新型武器。鱼雷能给敌人带来伴随着电光闪耀的巨大爆炸声及恐怖性杀伤,或把敌舰击沉。早期的鱼雷,由水面舰船携带、发射。鱼雷在水中,按预先设定的水深、方 &hellip…
-
怀念我的祖太爷丁汝昌
慷慨捐躯去,岿然浩气存。 至今威海上,犹听怒涛声。 迢递三千里,沉浮一百年。 英灵钟冶父,低首拜乡贤。 ——孙文光《刘公岛吊丁汝昌将军》 作为丁汝昌第五代嫡孙女,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写篇 &hellip…
百家争鸣
-
甲午战争沉船水下调查的可行性分析
因为甲午战争的重要性,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打捞甲午战争沉船的活动,但因种种原因,
-
甲午开战前丁汝昌并非“日以冶游博戏为事” ——驳清流党弹劾丁汝昌之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连续数次被清流党上奏弹劾……更有敢
-
走近大家——戚其章《走近甲午》读后
齐鲁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邦,令人想起泰山和黄河:泰山巍巍,虽不自显其高,却被尊为五
-
“威海卫”的变迁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史料记载,自元代以来,经常受到日本海盗(史称“倭寇”)的侵
-
威海历史文化榷探
威海地区史前社会状况无确考,仅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域内四县市区
-
清末民初的荣成教育
荣成历代都十分重视教育,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教育先驱:20世纪初被誉为山东“四大教育家
-
登州文会馆博物馆 —— 从早期教会博物馆到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中国的博物馆作为文化舶来品,随基督教传教士传入,最早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登州文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5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