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荣成历代都十分重视教育,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教育先驱:20世纪初被誉为山东“四大教育家”之首的鞠思敏;曾任荣成县、海阳县和阳谷县“教育局长”,后在威海、大连从事党的早期教育的周璋;1906年创办“荣成县公立风鸣高等学堂”的曲璜、刘培源等,都为早年荣成、威海乃至山东的教育做出过彪炳千秋的贡献。谷牧、李耀文、曹漫之、孙季周、马学良、李光熹、王军等杰出人物,早期都曾学习、生活、战斗在成山卫,受益于老荣成的教育与启蒙。
近代教育发端
笔者在荣成市成山镇成山二村采访了97岁的田正禄老人。他是荣成县立模范小学学生,1944年入党,曾任城厢老县长,是淮海战役支前的老功臣,也是成山万亩林海的设计师和奠基人。他曾先后在省地县三级做过25次典型演讲。当年在模范小学,他与李耀文(原名张春和,又名张锡坤,1918年生,成山一村人,原海军政委、上将)是同班前后桌的同学。他和李耀文、张洪民(曾任俚岛区区长,已过世)都成绩优异,轮争班里的前三名。
《荣成县志》记载:“清末,废私塾、书院,建学堂。县境小学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年4月,邑侯刘应中改成山书院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招收学生30人。”
成山书院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知县张畲倡建的,为荣成第一家书院。学生入学须经严格考试选拔,书院治学严谨,当时远近闻名,很多学者慕名而来。
田正禄和李耀文当年就读的县立模范小学后来与官立高等小学堂合并,改称荣成县立城区第一小学。
模范小学校址位于现成山一村的书院街。学校被习惯称为“南舍”、“北舍”。北舍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大庙。其实是关岳庙(关公、岳飞庙),后来改名为武庙。学校一直到1989年,成山镇北大街改造时才拆掉。
田正禄老人回忆说,他上学时,就在大庙读书。成山三村的李文亭是校长。学校有200多名学生,从高到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年级,一个年级有一位老师。97岁的老人清晰地记得五个年级的老师的姓名,甲班是李文亭校长兼班主任,乙班是李怀基老师,丙班王吉禄,丁班唐松桥,戊班李文干是班主任。当时学校开设国语、国文、修身、算术、图画、手工、唱歌、体操等八门功课。
当时,学校老师思想开明,不仅传授知识,还为学生讲授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先进思想。为应付上头的检查,老师上课有时就象捉迷藏,有县领导来查学,李文亭校长就教学生背四书,检查组一走,就给学生讲三民主义。这些新思想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开始关心风起云涌的社会人生。这就为谷牧(1914-2009,原名刘家语,荣成东墩村人,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耀文等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成山镇成山五村有位刘国模老人,今年90岁,曾就读于荣成官立高等小学堂,这里当时又叫南舍,属县立城内第一小学的高级部。据他说,当年谷牧曾就读于此。曹漫之(原名曹元鹏,成山镇成山一村人,1932年4月入党,荣成县、胶东行署早期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后任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第一副秘书长兼第一任民政局局长,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曾是该校的美术教师。
南舍校址,坐落于成山一村书院街,当年李耀文新婚洞房厢屋的南面。1977年,谷牧回老家时,曾来此探望他的老师。
女子学校
荣成先贤思想开化,较早开办了女子学堂。《荣成县志》记载:“1913年,成山卫城内建立了第一女子初等小学堂。上埠头、同家庄也相继成立女子初等小学堂,这是境内女子教育的开始。是年,县内初等小学堂发展到116处,在校生3919名,其中女生96名。”
听说女子学校的毕业生仍有健在者,经过查找,我走访了退休教师徐树敏和曾任村保管员的龙福芝女士。
徐树敏,现年92岁,成山镇退休教师。她刚上学时,就读于第一女子初等小学堂,初小毕业后,考入荣成县师范讲习所。据徐树敏回忆,女子初等小学堂后来改名叫“荣成县立城内第二小学”。校舍用的是娘娘庙。当时是一个四合院,正屋4间,有东西各3间厢房。学习的课程,与男子学校一样。学生不多,四个年级两个教室。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女人裹小脚,提倡妇女解放。
娘娘庙后来改为荣成县民众教育馆,成为李耀文、曹漫之初期从事党的秘密活动的地点。
龙福芝是1937年毕业的第二小学最后一届学生。她还参加了当时的童子军。据她回忆,童子军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服装,统一活动。男校童子军穿一身黄色衣服,短裤。女子童子军穿黄衣服、蓝裙子、白袜子、乌眼鞋。外出旅游,每人拿一根棍,一根绳,身上挎着刀,还每人发一个紫包袱当围巾,走到哪里都被叫作“洋学生”,这让童子军们感到很自豪。
现年90岁的龙福芝,娘家是成山镇成山二村。1931年至1934年,她在娘娘庙读初小,1937年7月在文庙高小(第二小学高小部)毕业。龙福芝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毕业证书,只可惜毕业证书只有一半。笔者看到,毕业证的签署人是校长蔡秀荣。
龙福芝对毕业证书缺损的另一半记忆犹新。她说缺失的一半中间有孙中山像,像的两边写有对联:“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横幅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正面还盖有荣成县立城内第二小学和荣成县政府的篆字大印。证书编号上面还盖有一半红色篆刻大印,可惜字迹模糊,不能辩认。笔者推想,可能是山东省政府大印。因为据龙福芝回忆,该毕业证书是由1936年毕业生王军(原名蔡玉君,毕业即参加革命,后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人大副主任)统一把当时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从济南捎回来的。
蔡秀荣也是载入荣成史册的知名人士。据《荣成县志》记载,蔡秀荣(1913-1939),又名蔡雪滋,成山镇成山四村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从济南乡师学校回乡,被推荐为荣成县立第二小学(女子小学)校长。她经常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教唱抗日歌曲,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她是荣成县妇女解放斗争的第一位负责人。
1938年4月,蔡秀荣加入党组织,她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工作。白天教学,晚上写标语、发传单;油印《每日快报》、《火星》等小册子,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我党的主张;发动青年组织 “河山话剧社成山分社”,巡回演出《血洒卢沟桥》、《还我河山》、《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年末,她跟随曹漫之、李耀文、丁光领的部队一起西进,开辟新区工作。1939年春,她被调到“八路军五支队联合办事处”做秘书工作,6月16日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
百年凤鸣
2006年是荣成市埠柳凤鸣小学创办100周年。据《荣成市志》记载,“1906年,曲璜、刘培源、刘建中、曲廷祯、曲心斋、于凤山创办公立凤鸣高等小学堂”。
曲璜,荣成埠柳凤头村人,清末县学廪生。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京师鸿胪寺序班学习。在北京游学期间,目睹清廷腐败,列强横行,他痛心疾首,立志救国。后因其父去世,回归故里。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曲璜奔走游说,筹建学校,期望通过教育造就人才,救国救民。
曲璜的游说,得到了同盟会会员刘培源、清末秀才曲心斋等人的支持,1906年,他们利用凤山古庙宇,开始兴办学堂。学堂教师学问高深,知识渊博,教学得法,深受学生爱戴,远近学子闻名纷纷前来就学。这些学生至今已大多作古,今天尚健在的少数老人,也都在88岁以上。
日前,笔者怀着敬慕之情,到埠柳镇凤头、车古村,探访了曾在凤鸣学校七级一班的毕业生孙老师,他和胶东抗日烈士、一级战斗英雄梁学福是同班同学。孙老师还介绍了凤头村原荣成一中数学教师曲乃镇老人,并热情地领笔者到曲老师家里。孙老的热情好客,谦逊有礼,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凤鸣人的品质。
据老人介绍,因为学校教学质量好,东至俚岛,西到威海,都有人前来求学。第十一级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其中一名叫曲贤敏,是学校创办人曲璜的孙女,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工作。另一名叫曲文惠,曾在陕西宝鸡任中学校长。
笔者采访回来,又从《济南第一团团史印谱》一书得知:1938年1月19日,“荣成埠柳乡校起义人员”(即凤鸣学校)在理祺同志和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被编为“于得水任大队长,林乎加任政委”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二大队”,成为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第一团的前身。
凤鸣小学于1940年2月,日军侵占荣成时被迫停办。两年后,日军在埠柳安设据点,凤鸣小学被全部拆毁。凤鸣小学历时34年,共培育学生3000余人。这些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思想进步,不少人建立了不凡业绩。其中有,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刘其人(刘德贤)和曾任八路军三纵五旅政治部副主任的张铎(张锡周)烈士。此外,刘今生(刘裕元)、鞠远辉、梁锡年、王传纪、鞠泽学、梁进忠、宋修仪等优秀人才,都曾在国家政府部门任过职。还有些学生后来成为工程师、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等,真可谓桃李芬芳,香满天下。
(作者:中学高级教师)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追忆随访王家桢谈话录
王家桢祖籍文登县,其曾祖父时,移居黑龙江省双城县。家桢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春(1897
-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节 编纂《日清战史》时有无编纂提纲……
-
八声甘州 游甲午遗迹
水苍苍,临岛吊遗痕,叹甲午悲情。 伤船矛烈举,孤岛绝境,吞烟恨声。 码头苔藓相拥,
-
为何民国各界精英大多曾在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
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清被日本打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
漫话旧时威海卫的集市
集市贸易作为民间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源起于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部落间简单的“物物交换
-
英名左邓同千古生于末世运偏消——也论丁汝昌
引文: 丁汝昌是我国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他,出身贫微,可是后来却成
-
威海市区近代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与保护
根据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部署,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负责对刘公岛及其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