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
从弹头装药看黄海海战中日双方炮弹效能
火炮是近代军舰间赖以决胜海上的一项重要舰载兵器,具体体现火炮效力的载体则是炮弹。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双方都主要以火炮射击作为交战手段,因而炮弹的效力如何,对于能否给敌方军舰造成大的破坏具有 &hellip…
-
陆奥宗光与“陆奥外交”
陆奥宗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关键性的人物之一,在其外交大臣任内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施展“狡狯”的外交手段,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也就冠以“陆奥”之名,被称为“陆奥外交”。“陆 &hellip…
-
马关春帆楼耻辱伤心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耻辱和血泪的历史。外强入侵,国无宁日;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国家,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 &hellip…
-
北洋海军航海日志考
记录航海日志乃海军平时、战时相当重要的一项业务。日志中实时记录舰船航行、停泊、训练、作战等全部活动,乃至舰船状态、气象状况等第一手数据,是搜集海洋航海资料、积累官兵航海经验、提升官兵战训素养 &hellip…
-
谁说方伯谦“甚谙海战”了?
1896年即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由林乐知、蔡尔康翻译辑录的甲午战争期间报章报道的《中东战纪本末》面世。该书收录了当时报章的文章很多,其《朝警记十》之《威海卫海军之覆》篇中,收有一封“西简”,记录 &hellip…
-
度还是点?——甲午海战史料中技术名词考析一则
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战斗进行至下午13时20分以后,日本联合舰队的编队发生了一联串混乱。先是因为旗舰“松岛”号挂出了一组语意晦涩的旗语,导致日本第一游击队发生理解错误,从最初位于联合舰队本队队首 &hellip…
-
关于吴长庆的生年问题
吴长庆是清代淮军“庆字营”统领,光绪八年(1882年),因戡定朝鲜“壬午兵变”而受世人所重。他究竟生于何年,史学界至今并无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吴长庆的早期文献材料中,大多数没有述及吴长庆的生年。 &hellip…
-
关于甲午海战史料的考辩(二则)
“北河”与“东北河” 中国语文文字,本多歧义,再加上句读因素,不消说外人,即使国人有时也会莫名其妙,产生歧解或者误解。如,“泥丸”为一条船的名字,准确地称为“泥丸”号或“泥丸”轮。你乘坐这艘船,可以如此 &hellip…
-
英名左邓同千古生于末世运偏消——也论丁汝昌
引文: 丁汝昌是我国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他,出身贫微,可是后来却成为国之股肱;他,一介农民,可是凭着自身的素质,先陆军而后海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他,近乎文盲,可一生勤 &hellip…
-
甲午战争与维新思潮的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从睡梦中惊醒,民族耻辱感和自尊心冲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先进的仁人志士开始对战败原因和洋务运动的弊端进行反思,“变法图存”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战后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与 &hellip…
百家争鸣
-
“威海卫”的变迁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史料记载,自元代以来,经常受到日本海盗(史称“倭寇”)的侵
-
谁说方伯谦“甚谙海战”了?
1896年即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由林乐知、蔡尔康翻译辑录的甲午战争期间报章报道的《
-
我研究方伯谦被杀案
济远管带方伯谦军前正法,曾引起海军内外的极大震动。或谓罪有应得,或谓实属冤案,此
-
甲午战争后的程璧光
程璧光,福建船政学堂毕业,曾参加甲午战争,担任过民国海军总长,主要的功绩是率海军
-
各抒己见 不乏真知——第三届(深圳盐田)博物馆馆长论坛综述
由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
-
陆奥宗光与“陆奥外交”
陆奥宗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关键性的人物之一,在其外交大臣任内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
-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档案的建设与利用
我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从事档案工作20余年,档案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