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
于无声处的血性呐喊心灵深处的精神守望——孙建军新作《拂云看山》读后
细读《拂云看山》,可以品味到作者——一个青年学子对于历史的思考、对于社会的责任、对于民族兴衰的忧思,一一融注在字里行间。其间所透射出的文化层面上的思考以及文化人格的精神向度等,则无一不发人深思 …
--------------------------------------------------------------
-
研究甲午战争史五十年的心得之作——读戚其章教授新著《走近甲午》
中国人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善于“以史为鉴”。可是有个大前提决不容忽略,即对历史的真实性一定要切实把握。如此方不致为歪曲的历史所误导,否则非特无益,反受其害,危险殊甚。 众所周知,甲午战争(1894 …
--------------------------------------------------------------
-
走近大家——戚其章《走近甲午》读后
齐鲁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邦,令人想起泰山和黄河:泰山巍巍,虽不自显其高,却被尊为五岳之首;黄河浩荡,虽非中国第一大河,却培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二十世纪的齐鲁大地,虽饱经蹂躏和磨难,却仍锻炼栽培 …
--------------------------------------------------------------
-
虽然身在此山中却识庐山真面目——中塚明著《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上编)读后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中塚明教授,将日清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研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课题。而经过上下求索,真正揭示出日清战争史的本来面目,又是他的千金之诺。不久前出版的中文版《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 …
--------------------------------------------------------------
-
北洋海军研究又出新成果——《北洋海军研究》(第三辑)读后
继1984年、1994年甲午战争90周年、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2004年9月,由中国历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承办的 …
--------------------------------------------------------------
-
一本以史为鉴的好书——读《辩证看甲午》断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流传极广的名言,实际上蕴含着一个重要前提:尊重历史并正确地认识历史。不尊重历史,历史的兴替就无从为鉴。对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史鉴就会变成哈哈镜,历史兴替的真相就会 …
--------------------------------------------------------------
-
读历史新书长振兴之志——读《辩证看“甲午”》一得
最近喜得朋友惠赠的两本新书,都是研究甲午战争的。一本是戚其章先生的《走近甲午》,是戚先生在对自己近5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总结性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地阐述了甲午战争研究中的一些学术前沿问题,老树新花, …
--------------------------------------------------------------
-
历史著作也可以这样撰写——刘玉明、戚俊杰新著《辩证看甲午》读后
中国历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方法与传统。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为写出文质兼美传之后世的历史作品,秉笔直书,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的聪明才智甚至宝贵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
--------------------------------------------------------------
-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世纪之痛——中国近代史专家马洪林教授访谈录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虽然已降下了帷幔,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仍不时激起人们的情愫与思考。其中,中国近代的落伍、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以及与抗日战争之间的关系,仍值得我们 …
--------------------------------------------------------------
-
我与《学术月刊》的“学术缘”
20世纪50年代,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说起来十分惭愧,我读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后来搞历史是半路出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分 …
--------------------------------------------------------------
-
难忘刘公岛——石涌:打响刘公岛伪海军起义第一枪的人
由于拍摄胶东抗日大型纪录片《并不遥远的记忆》的缘故,我有幸采访并结识了石涌司令员(原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丙戌初夏的威海,石老到青岛公干,来威稍停,我们又得以深夜畅谈。 “1944年11月5日发生在刘 …
--------------------------------------------------------------
-
晚节不保毁誉参半——山西、云南巡抚梁萼涵
梁萼涵(1798-1858年),字心芳,号棣轩。原籍荣成孟家庄(现属环翠区)。梁萼涵出生在一个有良田百亩、房屋数十间的殷实人家。其父梁敬亭,重视读书,热衷功名,曾花钱捐得一个“附生”。他对子侄们的读书尤其重 …
--------------------------------------------------------------
百家争鸣
-
严复晚年评价梁启超:以笔搅乱社会的“罪魁”
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
-
《筹笔偶存》中有关威海地区的史料
《筹笔偶存》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时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
从“莱伯作旅鼎”说起 ——周代铭文“旅”字探识
《黄县志稿·金石目》中记载:“(黄县)城东南鲁家沟田中出铜器十:钟三、鼎二,钟无
-
英名左邓同千古生于末世运偏消——也论丁汝昌
引文: 丁汝昌是我国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他,出身贫微,可是后来却成
-
重评刘步蟾引起的风波
刘步蟾是中国早期海军的一位重要将领,但知道的人并不多。他之所以出名,成为家喻户晓
-
勿忘甲午 以史为鉴 ——在接待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时的讲稿(上)
在接待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时的讲稿
-
威海惊人的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当今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威海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