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一百多年前,林泰曾的名字在日本比在他的家乡福州还响。林泰曾两次随北洋海军出访日本,给日本海军界留下极深的印象,被称为中国海军的“宝刀”。
记者收集、整理中国海军史料多年,从未见过林泰曾真容。在介绍这位北洋水师名将的展览、书籍中,林泰曾的容颜总是以一幅简洁的中国人物画体现。画中人是否像他?直到此次魏延年与杜立言发现林泰曾照片前,谁也无法说清楚。
英雄本是林则徐侄孙
林泰曾生于1852年,为林则徐胞弟林霈霖长子林龙言第四子。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寡嫂养大,是船政学堂首届学生。1871年5月,他到“建威”舰实习。1874年,奉派赴台湾后山测量港道,旋任“安澜”舰的枪械教习,年底调充“建威”舰大副。
1875年,船政正监督日意格赴欧洲购办船用器械,此时已为船政水师都司衔守备的林泰曾,奉命随赴欧洲游学。翌年初,林泰曾入英国高士堡海军军官学校深造,并计划随后上英国军舰实习。不久,船政召回日意格,林泰曾等只得中断学习,随同回国。
1877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林泰曾进入英国地中海舰队学习,先后在“孛来克柏林”“潘尼洛布”“阿其力”及“威灵顿”等舰实习,巡历了大西洋、地中海等处。
1879年,林泰曾学成归国。他与同学刘步蟾一起将留学心得写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是年底,李鸿章、沈葆桢会同闽浙总督联衔奏保,以林泰曾“沈毅朴诚”“学业有成”,荐升游击,留闽省尽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参与制定中国首部海军章程
1880年,林泰曾调赴北洋,管带“镇西”舰。年底,奉派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因接舰有功,赏“果勇巴图鲁”勇号,并以参将补用,充“超勇”舰管带。
1882年夏,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清政府派水陆两军赴朝。林泰曾率“超勇”舰随同前往,驻守仁川。事后,经李鸿章奏请,清廷以林泰曾援护朝鲜有功,以副将尽先补用。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超勇”“扬威”两舰奉命南下援救台湾。行至上海,朝鲜发生“甲申事变”,林泰曾等奉命率舰北返,迅速开赴朝鲜马山浦,平定朝鲜政变,并防御日本。翌年,他兼办北洋水师营务处。
1886年初,林泰曾出任“镇远”舰管带。1888年春天,奉召赴天津,会同周馥、罗丰禄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并奏呈清廷批准,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林泰曾为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带“镇远”舰,加提督衔。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甲午战争与维新思潮的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从睡梦中惊醒,民族耻辱感和自尊心冲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
摘掉林国祥“丧舰降敌”的帽子——林国祥丰岛战后归国真相考
一,归国过程 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丰岛海战爆发。“济远”舰
-
走过百年的老洋房
自明洪武三十一年设卫,永乐元年筑城,屈指算来,威海这座山东海滨城市已有600多年的历
-
谁说方伯谦“甚谙海战”了?
1896年即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由林乐知、蔡尔康翻译辑录的甲午战争期间报章报道的《
-
书画的保藏
一件上好的书画作品,不仅能够陶冶性情,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水平,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
-
八声甘州 游甲午遗迹
水苍苍,临岛吊遗痕,叹甲午悲情。 伤船矛烈举,孤岛绝境,吞烟恨声。 码头苔藓相拥,
-
国耻类遗址博物馆如何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作用
国耻类遗址,是中华民族被外敌入侵、遭受伤害和杀戮的历史见证。国耻类遗址博物馆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