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但在今天是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个数千年文明史的老大中华帝国究竟为什么在同被称为“蕞尔小国”的日本的较量中,败得如此匪夷所思?
以往对甲午战争的认知,往往是悲情多于理性。一种通常的说法认为,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颟顸无能,尽管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志士奋勇杀敌,终因于事无补。但仅仅把方伯谦、叶志超几个贪生怕死的庸官抓出,也许并非能真正改变战局。
澳大利亚籍华人雪珥的《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文汇出版社)也许给我们找出了答案。该书的最大看点就是从鲜为人知的海外的史料发掘事实和线索,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理智、冷静、客观的分析对手的资料,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判断。
军马未动 谍战先行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也取决于对敌人的了解与认识。在《绝版甲午》一书中披露,日本在战争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在悄然的为战争做准备了。无论是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航速、火炮的口径、射速,还是对威海、旅顺军港地形地貌的掌握乃至淮军兵力部署,基本都了然于心。
更可怕的是,日本这种“谍战”大多数来自日本民间而非官方。日本有数以千计的公民,自费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他们化装成拖着辫子的中国人,进行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足迹甚至遍及西藏和新疆。根据他们的情报编纂而成的《清国通商综览》,出版后居然有2300多页之巨,比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文献。这样一支年轻的间谍团队,在为日军提供谍报保障的同时,也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这足以令我们自省。
而反观清廷,开战前,以北洋舰队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总吨位盲目自大,仍是以“小日本、大中国”的轻佻心态。缺乏像日本人那种脚踏实地的认真研究对手的精神。甚至在开战前夕,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在往国内发报时,也被日本电报局轻易盗取了密电码,导致清廷大量军事情报被日军截获,不仅水师的部署日本方面了如指掌,甚至甲午战争结束后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与清廷来往的密电也全部被日方破译。以至于日本海军与北洋水师在火炮、吨位上尽管势均力敌,但日军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优势兵力击败中国的舰队。盖与此有关。在一场看似势均力敌的战争开始时,日本早已拥有了相当的胜算。
抢占舆论制高点
同时,无论是在国内的战争动员与民心的凝聚,还是在国际上公关形象的塑造,都做了非常精心细致的安排。用该书作者的话说:“战争从来就不只是枪炮的征战,也是笔杆子的对抗。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武斗’,也是一场‘文攻’。”在战争前夕,日本方面对营造对己方有利的战争舆论宣传方面可谓炉火纯青。可以说,明治政府和清政府对媒体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甲午战争之初,日本军舰击沉了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导致千名清军和欧洲船员死亡,引发英国朝野哗然。日本政府立即实施了一连串紧急公关行动。先将英国官方稳住,避免事态恶化;同时,迅速展开官方调查,对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剪裁,形成了对自己有利的调查报告;另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引导和改变英国舆论。日本的外交文件真实地记录了日本驻欧洲外交官要求追加“特别经费”用于“友好媒体”公关的请示。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公关,成功化解了英国的敌意。以至于英国的多名国际法学界泰斗,竟先后在报纸上为日本辩护,认为击沉“高升”号是合理的,责任不在日方。并继续对中日双方保持中立。
在对外宣传上,日本的媒体积极参与战争报道。官方对媒体的开明姿态,获得了媒体的主动配合,美化战争、美化日军,成为日本媒体的自觉行动,有效地凝聚日本的民心士气。而反观清廷,不允许任何一名西方记者随军。媒体的对外宣传、对内动员功能被弃置。对媒体的运用均相当漠视和迟钝。而日本则不遗余力地抓住每一个能宣扬自己的机会,这导致两国的国家形象出现了巨大落差。
百年前清国的失败,放之于今天依然有着极强的借鉴和警示。今天的中国正快步前行在复兴的大路上,但我们仍应当不断地回顾历史。《绝版甲午》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去自省和反思。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八声甘州 游甲午遗迹
水苍苍,临岛吊遗痕,叹甲午悲情。 伤船矛烈举,孤岛绝境,吞烟恨声。 码头苔藓相拥,
-
陈列艺术对博物馆环境的塑造
专题性纪念类博物馆,即纪念馆,以其独有的历史特征、丰厚的陈列资源、多样的表达手法
-
于无声处见真情——纪念戚其章先生逝世一周年
戚其章先生是山东省威海市城里人,而立之年已成为威海市的文化名人,特别是电影《甲午
-
古家具的保养
家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历史几乎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全程。从最初的简单日用品
-
李鸿章论人与论世
近日,《李鸿章回忆录》出版。这本书在出版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作者曼尼克思是一
-
试说成山观
就拿吾乡成山头来说吧,那里的始皇庙啦,日主祠啦,还有什么李斯碑等等,这些年来被人
-
马吉芬访谈录
马吉芬先生是在十二年前去的中国,他主要在天津水师学堂从事数学以及海军专业知识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