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甲午沉舰系列遗址及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
文 图 / 周春水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5月刊
转运定远舰铁甲
北洋海军甲午沉舰系列遗址来源于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参与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与威海保卫战,多艘北洋军舰被击沉,主要在黄海北部与威海湾两地。其中,黄海北部沉没的有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威海湾沉没的有定远、靖远、来远、威远、宝筏五舰。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即在黄海北部、威海湾两地开展。
水下考古发现
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2014年以来的十年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前身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地方文博单位,持续在黄海北部、威海湾开展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以寻找沉舰遗址准确位置和确认海底保存现状为主要目标,十年水下考古工作完成我国境内北洋甲午沉舰遗址摸底调查。具体发现包括2014年在丹东大鹿岛西南物探勘测找到的一艘北洋海军沉舰(丹东一号),2015年调查确认为邓世昌的致远舰,2016年抽沙揭露沉舰舭龙骨并界定沉舰的埋藏深度,2017年在山东威海湾开启北洋沉舰物探调查并找到17处水下疑点,2018年在大连庄河黑岛海域调查发现经远舰、在威海湾刘公岛东面锁定定远舰的大体位置,2019年开启刘公岛定远舰第一期水下调查,2020年完成定远舰第二期调查工作并提取重达18.7吨的铁甲板,2021年在辽宁大鹿岛南部海域调查发现超勇、扬威舰,2022年在威海湾调查确认靖远舰遗址,2023年威海湾调查确认来远舰遗址。历年水下考古工作得到考古同行的高度认可,2015年致远舰考古、2018年经远舰考古获得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定远舰、2022年靖远舰、2023年来远舰水下考古项目分别获得当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现场
黄海北部、威海湾两地的甲午沉舰展示出截然不同的残损状况。黄海北部的沉舰还有部分舰体残存,致远舰呈正沉状态埋于泥中,考古发现残长61米、残宽9—10米、残高2.5米的底舱,确认锅炉、水密隔舱、舭龙骨、穹甲板等部位,舰体外壳列板保存完好,发现印有“致远”篆书的白瓷盘。经远舰则倒扣于泥中,长80米,宽11米,残高6.4米,保存有完好的生活舱室及主甲板,确认有铁甲堡、排污管、舷窗、排煤渣口、艏柱、锚链等部位,并在泥下5.8米深处发现保存完好的木质“經逺”舰铭牌。超勇舰有部分舰体残骸出露海床,残长30多米,宽11米,用钢钎刺探泥下掩埋部分,长度可达50米,埋深1.5米以上,保存有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10英寸主炮。扬威舰已埋于泥下,通过磁力锁定其位置,钢材残存100吨的体量。
致远舰水下的舷侧钢板及修复的“致远”篆书白瓷盘
保存完好的经远舰铭牌
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由于日本战后的持续拆解已被破坏殆尽,经抽沙清理,海底均未找到完整的舰体形态,遗迹、遗物呈现出拆解后的散落分布状态。凝结块不规则散落,木板残断零乱,钢板残碎扭曲,只能结合遗物种类大致判断原舰体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于定远舰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靖远舰于舯部发现2箱完好的37mm哈乞开司炮弹,艏部发现1枚210mm主炮开花弹;来远舰因翻扣发现原桅杆上的断裂钢缆,同时发现錾刻有“来远”字样的银勺、2块写有来远舰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威海湾来远舰零乱堆积的舰材凝结物
錾刻“来远”字样的银勺\
历次水下考古调查并提取各类沉舰文物总计4000余件,类型丰富,有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不同材质。用途有小锅炉、斜桁、大横肋、舷窗、舱门、甲板木、衬木、绳缆等舰体结构设施;致远主炮管残块、十管加特林机枪、152mm钢弹、毛瑟步枪,以及手枪子弹等武器弹药与配件;锉刀、扳手、冲子等检修工具;皮带、皮鞋、瓷盘、笔砚、水烟袋、饷银、铜钱等生活用品。这些物品由英国、德国、中国等不同国家生产,堪称一座国际博物馆,是研究近代造船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实物,并提供了一扇就近观察北洋官兵船上生活的窗口。经远舰遗址发现的53mm格鲁森炮弹印证北洋海军在战前紧急备战临时添置了武器;各舰发现大量未击发的炮弹、子弹,说明海战失利并非源于弹药短缺;对弹药成分分析表明黑火药占比远多于颗粒棉火药,弹药杀伤力不足是导致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水下考古实物提供多角度推导海战细节、探讨海战失利的证据资料。此外,钢板及木材上残留的火烧痕迹、殉爆弹药等,证实了军舰在交战时中炮起火,展现了甲午海战惨烈及北洋官兵英勇抗敌的无畏精神。
十管加特林机枪
各式弹药
战火焚烧的木质登舰舷梯
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单筒望远镜
水下考古意义
甲午一战击碎了清王朝泱泱大国的自负,改变了中国、东亚的政治格局与国际关系,中国与朝鲜脱离了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割让了台湾岛,国内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戊戌变法及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酝酿,可见甲午一战的重大历史影响。
中国甲午战败原因一直是学者探讨的热点,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新材料有助于从实物层面推导还原部分海战细节,对于剖析北洋舰船防护能力、火力配备、舰体结构、战败原因等有重要价值。客观而言,刚购置的北洋诸舰为当时最先进的战舰,在攻防能力与航速上表现优良。定远舰出水铁甲证实其在黄海海战中超强的防护能力,在被日舰轮番围攻中屹立不倒。致远舰建成时能保持19节(每小时22—27公里)以上的高速。来远舰在黄海海战甲板完全烧毁的状况下仍能自航回港,铁甲堡构建的装甲防护能力不俗。考古新材料还解决了一些学术争议,比如经远舰最后沉没的位置,致远舰的保存现状可以排除被鱼雷击沉的说法,以及经远、来远发现加装尾部火力的证据。大量实物及其辨识工作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如陈金揆单筒望远镜的英文刻字再度唤醒留美幼童的求学回忆。
就水下考古行业发展而言,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延展了考古研究的年代范围,拓宽了水下考古的研究领域。之前的水下考古以海外贸易木船、船货为主要研究对象,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以蒸汽动力、钢结构材质的大型战舰为调查研究对象,在考古勘测、抽沙清理、文物保护、研究对象等均有独到一面。
针对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又处于浊水环境下的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员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水下考古与保护方法。包括用GPS精准校正抽沙位置,设计行车控制抽沙管移动,实现可操控、精细化的抽沙工作模式;运用水下声呐三维重建实现沉舰遗址在浊水环境里的全景展示;在钢铁类沉船水下考古勘探中使用磁力物探;率先采用牺牲阳极方法对沉舰钢材质本体进行原址保护,2016、2018年分别在致远舰、经远舰遗址上实施阳极保护并获得成功。在项目规划上,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学术目的明确,按年度、区域、工作量进行设计与安排,将分散各地、位置不清楚的各沉舰一一找到并确认,带有主动学术课题性质,摆脱对渔民提供线索的依赖。
队员在水下抽沙清理
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
除了北洋海军甲午沉舰外,我国境内还有大量类似的近现代钢铁类沉舰遗址,主要分布在丹东、大连、旅顺、威海、青岛、马尾等近海区域,江阴、武汉等长江口岸,以及西沙群岛,来源于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德青岛之战以及抗日战争、西沙海战等。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嵊泗岛、舟山东级岛、青岛大公岛等地陆续开展过相关水下考古工作,发现有晚清海天舰、一战时期日德交战军舰、二战时期里斯本丸等舰船。沉没于武汉长江中的中山舰是目前我国唯一打捞出水的沉舰,现已建成中山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国外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也有开展,诸如法国科西嘉岛一战时期丹顿号装甲舰调查、法国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遗迹区域调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汉利号潜艇的调查与修复,韩国对甲午战争期间高升号运兵船遗物的打捞与陈列展示,菲律宾对二战时期日、美沉没舰船的调查与潜水观光,以及我国台湾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澎湖海域调查发现北洋被俘军舰广丙舰等。
相对而言,我国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更具持续性与自身学术目标,规模影响与综合成果更加突出。近几年来,我国沉舰水下考古与文保成果通过中韩水下考古学术研讨会多次交流,引起广泛关注。有关甲午沉舰的研究成果陆续在《中国文物报》《考古》《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科技史杂志》刊登。
2015年以来,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采用多种形式及时与公众分享。在致远、经远、定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现场进行过多次直播与报道活动。2018年陆续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武汉中山舰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馆举办北洋沉舰水下考古成果与出水文物系列展览,这是水下考古面向公众、走进校园的宣传举措,更是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受公众好评。
近现代沉舰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水下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如探索沉舰遗址在海底的原址保护与监管模式、磁力物探在沉舰遗址水下考古实际应用、海洋钢铁类沉舰科技保护材料研发等课题的开展,威海周边海防炮台、明清海防遗址等现状调查,对收藏于英国、德国、日本的北洋军舰造船、海战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等。更重要的是,以北洋海军甲午沉舰为代表的近现代沉舰实物资料为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等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启迪,也为开展相关近现代钢铁类水下遗址的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基地运营部副主任、研究员)
策划:信息数据部
版式:刘文杰
审核:田世光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一件清光绪时的乡饮执照 ——兼浅谈乡饮酒礼制度
笔者在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见到了一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乡饮执照。这份执照的发
-
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日本
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的赴日留学运动,竟然酝酿了一支埋葬大清国的革命力量。挽救,从另
-
唐置登州与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唐代设置登州至民国年间废止,登州成为山东半岛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历时1300余年。唐朝
-
威海街道名称古今谈
威海早先是个海边村庄。1403年(明永乐元年)始建威海卫城。六里十八步城墙围起的城池
-
丁汝昌年谱
9月1日(八月初二日)晨,丁提督率舰队开赴旅顺海域,指派“致远”、“经远”两舰及“
-
难忘刘公岛——石涌:打响刘公岛伪海军起义第一枪的人
由于拍摄胶东抗日大型纪录片《并不遥远的记忆》的缘故,我有幸采访并结识了石涌司令员
-
关于甲午海战史料的考辩(二则)
“北河”与“东北河” 中国语文文字,本多歧义,再加上句读因素,不消说外人,即使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