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出处:(暂缺)栏目:文博论坛。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2日
摘要: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福建侯官人,他生于公元1785年,卒于公元1850年,终年六十六岁。马骏杰教授和您一起《走近林则徐》,解读林则徐独…
关键词: (暂缺)
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福建侯官人,他生于公元1785年,卒于公元1850年,终年六十六岁。马骏杰教授和您一起《走近林则徐》,解读林则徐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人格魅力。
1 铁骨诤臣的非凡人生
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福建侯官人。林则徐一生从政四十年,为官十三省,勤勉为官、造福四方,留下“林青天”的美誉,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四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2 独特的为官之道
1807年的除夕,林则徐的真才实学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从此走上仕途。初涉官场的林则徐没有随波逐流,不断抗拒着充斥腐朽味道的”名利场“,一生宦海沉浮,官至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期间,他为了躲避官场的纷扰,甚至不惜辞职回乡。本期节目就为您讲述林则徐的为官之道:恪守原则、清正廉明、知人善任。
3 朋友遍天下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铁肩担道义”的有为政治家,也是一位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热心肠,他六十六年坎坷人生,十几个省宦海沉浮,使得他的朋友遍布海内外,而其中与他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知心朋友也不在少数。不论是虎门销烟,并肩作战的同僚,还是抗击英军时保家卫国的战友,抑或是远贬新疆之后,抚慰心灵的挚友,他们的友谊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实写照。
4 别样“林青天”
林则徐一生从政四十年,除了在京城任职的几年之外,大多数时间是在地方任职。他以为官清正廉洁,断案公正严明著称,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甚至获得了“林青天”的美誉。
视频链接:https://tv.cctv.com/2016/07/28/VIDEin0ptLp2vmUP5X3GcvSd160728.shtml
5 林公的诗与书
2010年的1月,福州市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览,林则徐的一幅临帖吸引了很多书画爱好者。这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从中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大家的风格。林则徐的诗主要体现三大风格: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怀、抨击官场风气。林则徐的书法艺术更是独具一格,博采众长。他对待书法艺术的态度是苦练和钻研,书法功底十分深厚。
视频链接:https://tv.cctv.com/2016/07/29/VIDEsyrgOs1eFvu8cwauAQop160729.shtml
6 皇帝的八次召见
自从道光皇帝继位之后,在朝堂之上最常听到也最常谈到的一个词就是“鸦片”。其实早在乾隆朝时期,西方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就开始大量地向清王朝倾销鸦片。虽然从乾隆皇帝,到嘉庆皇帝都曾下旨禁止鸦片的输入和贩卖,但是鸦片走私却屡禁不止。等到道光皇帝继承大统,环顾大清帝国,骇然发现,鸦片早就从沿海省份蔓延至全国各地。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输入鸦片最多的一年,竟然高达数万箱。道光皇帝深知,要想禁烟成功,首先得有一位办事精练、堪当大任的重臣不可。于是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7 虎门销烟
鸦片损害人民体质、败坏社会风气、破坏国家经济、削弱国防力量。林则徐来到广州后很快展开了禁烟工作,在这以后的三个多月中林则徐共干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宣传鸦片危害 ;第二件就是推广戒烟良方;第三件就是收缴中外鸦片;第四件就是虎门销烟。所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8 钦差大臣的御敌之策
虽然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但是面对巨额的利润诱惑,英国商人及英国政府并不甘心就这样放弃鸦片贸易和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决心要用武力来打开大清朝的国门。林则徐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抗敌之策。
9 没有打完的战争
公元1840年,在广州筹划抗敌的林则徐接到道光皇帝颁布的上谕,上谕将林则徐、邓廷桢交部严加议处,罪名是“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看到这几个字,林则徐犹如五雷轰顶。林则徐被革职后,英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帝派琦善和谈,又召回林则徐“协办夷务”,林则徐似乎又看到了事情的转机。
10 边陲的足迹
公元1841年7月13日,道光皇帝的一道谕旨下达,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充军伊犁,林则徐到达伊犁,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林则徐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兴修水利,屯兵种粮,勘察新疆地貌,维持着新疆和平,保护国家主权。纵观林则徐一生,无论得意失意,他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忠义爱国、清正廉洁、爱民惠民的精神,是留给后世的可贵财富。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读历史新书长振兴之志——读《辩证看“甲午”》一得
最近喜得朋友惠赠的两本新书,都是研究甲午战争的。一本是戚其章先生的《走近甲午》,
-
追忆随访王家桢谈话录
王家桢祖籍文登县,其曾祖父时,移居黑龙江省双城县。家桢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春(1897
-
北洋海军与洋员
北洋海军的建立,需要大量熟练的海军技术人才。清政府又聘请了一些洋员担任北洋舰队的
-
信夫山下叩金匮: 福岛县立图书馆访书记
藤文库的藏书,来自福岛县郡山市实业家佐藤传吉(1887-1967)数十年间的不懈收集。其人
-
为何民国各界精英大多曾在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
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清被日本打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档案的建设与利用
我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从事档案工作20余年,档案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
-
登州文会馆博物馆 —— 从早期教会博物馆到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中国的博物馆作为文化舶来品,随基督教传教士传入,最早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登州文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