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最后更新日期:2025年4月21日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人,生于1849年,商人家庭出身,家境殷实。他少年时随父来往于广州、上海等城市,颇受西方思想影响。特别是在上海求学期间,西方列强的压迫使邓世昌产生强烈报国愿望,学成后毅然投身海军。1867年,18岁的邓世昌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是驾驶学堂首届学生。4年后他完成堂课,开始登上“建威”练船实习,远航至中国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经受了海上的锻炼。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委派邓世昌担任“琛航”运输船大副,并奖以五品军功。1875年,他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奉派台湾执行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的任务。北洋海军建立之初,李鸿章鉴于邓世昌虚心好学、精通驾驶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其调入北洋,委以“飞霆”炮舰管带。1879年7月,邓世昌前往天津上任。11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艘炮舰建成来华,邓世昌奉命接收并暂行兼管,不久出任“镇南”舰管带。1880年8月,邓世昌任管带的“镇南”舰在海洋岛附近触礁,旋即脱险,清政府以“驾驶不慎”将邓世昌革职,摘去顶戴。12月,清政府在英国订购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建成,李鸿章指定统带北洋海军的丁汝昌全权负责接舰事务,邓世昌随同。1881年8月17日,“超勇”和“扬威”两舰起程回国,邓世昌负责协助洋员章斯敦管驾“扬威”舰,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后,李鸿章奏请嘉奖接舰有功人员,邓世昌以都司补用,并赏戴花翎,不久又任命他为“扬威”舰管带。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日本企图趁机进行干涉,清政府出兵增援,邓世昌率舰随丁汝昌护航,事后以游击尽先补用,并获赏“勃勇巴图鲁”勇号。1884年,朝鲜在日本挑拨下再次发生内乱,北洋海军奉命开赴朝鲜,邓世昌率舰以迅速、果断的行动抵达马山浦,使日舰无机可乘,朝鲜局势遂得以恢复稳定。1886年5月,李鸿章等朝廷大员前往大沽、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地考察防务,校阅南洋、北洋海军。邓世昌指挥“扬威”舰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海军大校阅,表演了列阵、射击等科目,得到李鸿章等人的赞赏。时人称赞他“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1887年12月,清政府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来华,邓世昌是接舰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受到朝廷嘉奖,以副将尽先补用,并赏加总兵衔。1888 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邓世昌任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致远”巡洋舰管带。甲午战争爆发后,邓世昌的表现更加突出,他被誉为“忠勇为全军之冠”。特别是在黄海海战中,他率“致远”舰英勇作战,在军舰受伤严重的情况下,毅然开足马力以图撞击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舰。当他发现官兵情绪有所波动时,他高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官兵顿时为之肃然。“致远”受日舰炮火轮番攻击,不幸沉没。邓世昌落水后遇救出水,自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大呼:“吾志靖敌氛,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而后奋勇自沉,殊功奇烈,一时称叹。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古家具的保养
家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历史几乎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全程。从最初的简单日用品
-
北洋海军军舰“主炮晾衣”说考辨
当代“主炮晾衣”说内容可信度之辨析 被国家寄予了太多希望,且还一度戴起过亚洲第一桂
-
戚其章先生逝世悼文
接获戚其章先生逝世的消息,谨表示衷心的哀悼!今日,通过贵馆惠送的《中国甲午战争博
-
搭建科研平台 推动事业发展 ——写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创办10周年之际
10年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指导下,在国内外爱好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专业
-
漫话威海湾
登上环翠楼眺望刘公岛,碧蓝的威海湾就在眼前,600多年前威海卫古城就座落在威海湾的西
-
甲午战争与维新思潮的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从睡梦中惊醒,民族耻辱感和自尊心冲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
北洋海军研究又出新成果——《北洋海军研究》(第三辑)读后
继1984年、1994年甲午战争90周年、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2004年9月,由中国历史学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