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记华

出处:甲午网栏目:文博论坛发表日期:2011年9月16日

摘要:专题性纪念类博物馆,即纪念馆,以其独有的历史特征、丰厚的陈列资源、多样的表达手法,率先成为陈列艺术的试验田,且收获颇丰。本文将主要以纪念馆为典型标…

关键词: 环境塑造纪念馆陈列艺术

一、引言

新中国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起点。60年来,在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养的过程中,中国博物馆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中国博物馆自身也不断走向成熟和自信。从建国初期照搬模仿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学习借鉴欧美日本模式,再到近10年的自我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模式。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刘巍峰 摄)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刘巍峰 摄)

最近10年来,中国博物馆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文博理念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实际,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指导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这期间崛起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理念与时俱进的博物馆,使中国博物馆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陈列艺术的实践及其对陈列艺术理念的自我否定,为陈列艺术的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

陈列展示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手段和途径,陈列艺术则是决定陈列能否达此目标的决定因素。中国博物馆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形成个性化过程中,表现出两个鲜明特征,其一,陈列对于一座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愈显重要,陈列艺术日益走到博物馆工作的前台。其二,陈列艺术统筹博物馆的总体陈列,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展厅之陈列空间,而是外延至外围环境空间,并日益显示出其在博物馆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专题性纪念类博物馆,即纪念馆,以其独有的历史特征、丰厚的陈列资源、多样的表达手法,率先成为陈列艺术的试验田,且收获颇丰。本文将主要以纪念馆为典型标本,谈点粗浅认识。

二、重新认识“陈列艺术”

1、确立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统筹地位

什么是“陈列艺术”?“陈列艺术”在陈列中占有怎样的地位?笔者认为,陈列艺术是将陈列内容与表现形式完美融合的综合艺术表达,是博物馆陈列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对于博物馆陈列具有指导和综合统筹作用。

陈列艺术是贯穿于博物馆陈列中的一根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的“线”。广义而言,博物馆陈列艺术应涵盖两大空间,即博物馆的外围环境(与“外部陈列”相对应)和核心环境(与“展厅陈列”相对应),二者均属陈列艺术表达的总体范畴。

陈列是博物馆特色的最集中体现,陈列设计是关系陈列成功与否的关键。传统设计流程上,“陈列艺术”作为陈列设计的一个要素,虽然被提出来,但往往被置于从属的地位,依附于形式设计而存在;或者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无形之中被虚无化;或者成为脱离内容的纯粹表面化的外衣。重展厅陈列、轻外围环境,重主题内容、轻表达形式,这种理念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外围环境与核心环境脱节、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脱节。纪念馆千篇一律、面目雷同,缺少特色。究其原因,陈列艺术的统筹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凸显。

2、陈列艺术认识的几个误区及辩证

首先,陈列艺术之“艺术”,非绘画、雕塑等纯线条、结构、色彩、意境的表现艺术,而是从陈列主题需求出发的、为实现陈列目标所采取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法。陈列艺术应涵盖陈列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如对陈列主题的深度发掘、对陈列空间的有效利用、对陈列对象的优化展示、对陈列手段的合理取舍、对照明运用的恰到好处、对环境噪音的精心控制、对材料使用的节约环保、对展具制作的精益求精、对设计细节人性化的充分关注,等等。这些都是陈列艺术统筹把握的要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上述诸方面完美的统一。

其次,要避免陈列艺术走入误区。陈列艺术与艺术展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含义,二者不能等同,也不能混同。陈列艺术不排斥艺术展品在陈列中的合理使用。艺术展品是陈列艺术表现的一个方面,但并非艺术展品数量上的简单堆砌,更非艺术展品种类的混合集成。艺术展品所占的比重,应该服从总体的比例关系;艺术展品的体量,应该置于全局的统一协调之下;艺术展品的表现形式,应该符合内容的表现需要。时下有一种倾向,认为在博物馆陈列中,似乎艺术展品所占比重越高、体量越大、种类越多,这个陈列就越成功。这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如果我们任其扩展蔓延开来,或者形成某种陈列艺术定式,将会损害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健康发展,也会误导博物馆陈列的发展方向。

其三,陈列艺术不是高科技、新手段的同义词;声光电、多媒体、电脑三维,并非多多益善。博物馆是以陈列展示为桥梁,通过观众的参观活动,实现其社会效益。新技术、新产品在陈列中的恰当运用,无疑丰富了陈列表现手段,为再现历史、还原场景提供了可能。它能增强陈列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观众的参观情绪和参与热情。有目共睹的是,国内近年来新建扩建或改造的博物馆特别是纪念馆,展示效果、观众反响,大多都一鸣惊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展示技术和新手段的采用。不过,时下有一种异化倾向,即言必称声光电、多媒体,一味地把陈列展示搞成新技术博览会、出新猎奇的西洋镜。这是不足取的。应该认识到,这些新技术新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把它们等同于陈列艺术,不能替代陈列艺术。新技术、新手段的选用要恰如其分,过分滥用是对陈列艺术的阉割,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在新技术、新手段的选用上,陈列艺术要有所作为,要有所控制,不能放任自流。

其四、陈列艺术的实现要贯彻简约适度、经济实用的原则;把高额投入、豪华装修等同于陈列艺术,是对博物馆本质的偏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应以满足其社会功能要求为追求目标。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建设投入资金日益攀高,装饰日趋奢华,装潢讲究星级标准,而在人性化方面下功夫不够。这种脱离博物馆功能本质,偏重于外在形式的追求,是对陈列艺术认识的误解。某些方面的误导,更加剧这种风气的蔓延。这与目前我们的国情国力还不太相称,不宜提倡,更不宜攀比。应该把有限资金投放到文物藏品的征集上来,投放到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研究上来,投放到博物馆人性化环境的完善上来。

三、重新界定“博物馆环境”

1、陈列艺术的提高促进博物馆发展

以笔者之浅见,“博物馆环境”与“博物馆陈列”,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所作的不同表述。就博物馆环境空间而言,可以分为“外围环境”和“核心环境”两大空间;就陈列空间而言,则可以分为“外部陈列”和“展厅陈列”两大空间,它们分别与“外围环境”和“核心环境”相对应。陈列艺术创造博物馆环境,陈列艺术的外向延展,创造了中国博物馆环境的新境界。不同时期,陈列艺术对于博物馆内外环境的创造,其表现形式和影响力度是有所不同的。

此处仍以纪念馆为标本说明之。纪念馆的外围环境(外部陈列),过去大多是作为纯工程进行设计建设,并未把它作为核心陈列的外向延伸和扩展,而纳入到陈列艺术的统筹之中。纪念馆的外围环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广场环境,应属于纪念馆主题陈列的外在扩展。故应把它作为陈列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工程设计上纳入陈列艺术范畴。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合乎主题要求的外部环境,为内部陈列烘托主题气氛、营造情感氛围。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囿于国内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博物馆理念,对于纪念馆馆舍建筑造型、外围环境营造的重要性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纪念馆馆舍建筑,大多是利用旧有建筑,新建馆舍较少,绝少与陈列表现主题相契合者;外围环境营造(外部陈列)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最多不过是采用一座纪念塔、两尊雕塑烘托而已。纪念馆核心环境(展厅陈列)的营造,因表现手段相当贫乏落后,大多也乏善可陈。陈列无非是图片加说明文字。版面空缺的地方,采用油画或国画补充,再加文物展柜,绝少声光电等参与性、互动性的陈列展示手段。整馆缺少由外到内的统一风格,缺少一气呵成的整体协调性。

20世纪90年代后,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以纪念馆类为代表的新建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陈列艺术的统筹地位大为加强,大放光彩。以陈列艺术统领纪念馆的软硬件设计,纪念馆设计之初就将主题特性要素融入每个设计细节;更加注重馆舍建筑、外围环境、直至核心环境的统筹设计;通过独有的历史符号、独特的设计元素、独到的博物馆理念,彰显其独一无二的纪念馆气质,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新地标乃至文化风景线。

2、经典纪念馆外围环境陈列艺术剖析

近20年间,不同时期国内颇具代表性的纪念馆,陈列艺术构成了一条上升的标示线,标明了纪念馆不断进步成熟的足迹。纪念馆外部陈列布局的表达方式,根据场馆的空间环境与地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中轴对称式、阶梯渐进抬升式、广场辐射式。三者并非完全独立存在,有时也互相融合。下面谨选取部分经典纪念馆加以简略点评。

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由牌楼造型馆舍、醒狮主雕、抗日战争大型主题雕塑广场组成。牌楼体现庆祝抗战伟大胜利的主题,醒狮寓意中华民族精神的苏醒与同仇敌忾,与外围的宛平城、卢沟桥历史遗迹交相呼应,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和艺术张力。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空旷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堡垒式建筑,外观由大块花岗岩构成巨大的日历造型。放大的、黑色的“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的日历、斑驳的弹孔,传达着强烈的压迫感和沉重感。它预示日本侵占东北14年历史的第一页从此揭开。

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纪念馆环境陈列艺术的代表作。其艺术特点是在空间布局上,将主题、主轴线、立体建筑相融合,将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实现了在空间中的交替转换。这种布局,成功地将烈士陵园与纪念馆合而为一,使龙华烈士陵园成为上海标志性纪念建筑。在陵园南北主轴线上,依次布置了红岩石、园名牌楼、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馆、无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筑,从而营造出庄严凝重肃穆的纪念氛围和开阔轩昂的意境。寓意烈士的崇高精神令高山仰止、不朽业绩丰碑如山。

辽宁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堪称为陈列艺术的大手笔,是纪念馆外围环境改造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建成之初,就纪念馆外围空间陈列艺术而言,纪念碑、烈士名录墙等建筑对于总体环境的影响较为薄弱。

改造后的纪念馆园区占地18万平方米。设计者采用中轴对称、长远纵深、逐级提升的手法,依山就势,通过强化中轴线台阶步道和各个广场的连接,赋予门、塔、馆等主体建筑主题意义,形成纪念性功能的三个层次,营造出恢宏大气、气势磅礴、排山倒海般的环境气氛。“V”字构成的“胜利之门”是点睛之作,独具视觉冲击力,寓意胜利与和平;纪念塔集朱德元帅题词和巨型浮雕、铜像于一体,被誉为国内纪念性建筑的精品;馆舍主体建筑为城堞式,加之全景画馆碉堡式造型,突出了气势恢宏的军事战争特色。外部改造工程以陈列艺术的手法诠释了三大战役之序幕战,充分彰显辽沈战役为全中国解放胜利奠基的重要历史地位。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足以列入21世纪以来的纪念馆典范行列,是陈列艺术统筹外围环境与核心环境的经典之作。扩建后的纪念馆与原馆迥然而异,占地面积达到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由东部新建陈列展厅、庄严肃穆的广场、中部原馆遗址悼念区、西部新辟建的和平公园3大空间构成。

纪念馆新建筑呈黑灰色,其倾斜的造型、压抑的色调、凝重的空间分割构成,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馆舍建筑理念。它犹如一柄倾斜插入地下的刀剑,又似一张耕耘的犁杖,也象征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寓意化剑为犁的和平追求。馆区中部的遗址悼念区体现为外部陈列,由群雕、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和平钟等诸多陈列组成。此次扩建工程进一步强化了陈列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强化了环境氛围。特别是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儿子尸体等一系列雕像,凸显了战争制造人类悲剧的历史命题。西部的和平公园,由烛光祭奠堂、胜利纪念墙、延伸的水池通道、高大的和平母亲雕像纪念碑组成。通过简洁凝炼的陈列艺术语言,实现对纪念馆主题思想的精神升华。从而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人性与残暴、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风格。

此外,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新馆,无不在馆舍建筑设计、外围环境陈列、展厅陈列等方面达到了陈列艺术的相当境界,堪称典范。

四、陈列艺术对博物馆核心环境的塑造

1、陈列艺术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共性

陈列展示中,贯穿交织着两条“线”,一条是陈列主题的“线”,一条是表达手法的“线”,将二者合二为一的艺术,就是陈列艺术的理想境界。陈列艺术既要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又要坚持高雅性与通俗性、生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既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要坚持以革命性、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导向,弘扬优秀文化,不庸俗、不流俗、不媚俗,切实履行社会宣传教育职能。

陈列艺术,是通过最适宜的形式手段对陈列主题的有效表达。它力图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创造独特的博物馆环境,以充分调动观众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味觉,把丰富的陈列信息传达给观众,从而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标。

虽然纪念馆主题千差万别,陈列艺术也各有千秋,但陈列艺术是有共性可循的。就展厅陈列的空间布局而言,可以归纳为“三段式”,即序厅、主题展厅和尾厅。曾有陈列艺术专家将之生动地比喻为“虎头”、“龙身”、“豹尾”。意思是,序厅要气势磅礴,富有冲击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主题展厅要跌宕起伏,富有情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尾厅要收束有力,产生共鸣、提升境界、升华主题。在“三段式”陈列空间中,陈列艺术既遵循着共性的表达规律,又具有百变的面孔,从而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陈列展示。这就是陈列艺术的魅力所在。

陈列主题驾驭陈列艺术,陈列艺术统筹博物馆陈列。一直以来,以展版设计作为陈列设计的重点,而对核心环境的氛围塑造,则是陈列艺术设计的一块短板。核心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三段式”空间布局成为塑造核心环境氛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纪念馆中,尤其以序厅和尾厅的运用具有普遍性。可以认为,这是陈列艺术在空间布局和艺术表现上的成功融合。序厅多以高大空间,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博物馆主题,以营造崇高、壮烈、庄严、肃穆、激昂、振奋、悲壮、怀念等氛围。通过进一步对外部陈列提炼定向,引导观众情绪转换进入特定的主题,为主题陈列的展开做好铺垫。下文通过解剖两例时隔20年的成功的序厅陈列艺术说明之。

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概括提炼出“血肉长城”的主题;塑造了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的雕塑;辅以两侧墙壁上的抗战歌曲浮雕,以凝练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抗战、不畏强敌、英勇牺牲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使人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从而对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加深了理解。时至今日,该馆序厅的陈列艺术水平仍然具有范例意义。美中不足的是,在序厅空间方面,从外围环境进入到核心环境,氛围变换上显得有些突兀,中间缺少有效的缓和过渡空间。

对此,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在外部陈列的一系列充分铺垫后,观众进入展厅空间,在这里,并没有那种直接进入序厅、与主题迎面相见的安排。随着一段下沉式阶梯,光线渐渐变暗,一面古城残垣、一座水泥碉堡映入眼帘,一阵阵机枪的射击震撼耳鼓,观众恍然进入1938年那场残酷的南京之战。随之,面前空间突然开阔起来,周边光线愈加黑暗,天花板正中区域,“遇难者300000”的字样,透过明亮的灯光凸现出来;天花板对应的地面中心区域,密集着一颗颗闪亮的星光,寓意着九泉之下30万遇难者的灵魂;迎面远处的立墙上,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江面上一盏盏祭奠的水灯飘摇而来,每间隔12秒,上面就会映出一位遇难者的形象,又渐渐消隐而去,寄托着对30万遇难者的祭奠和哀思。两侧立墙上,密密麻麻地铸刻着遇难者的名字。这些构成了纪念馆的序厅,为的是激起观众震惊、悲愤、哀思、怀念的情感。继续前行,立墙的背面则以厚重的凸凹文字,合盘托出主题——“人类的浩劫”。
该馆序厅的陈列艺术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从空间变化、照明渐变,到氛围营造、主题揭示,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水到渠成。主序厅前面的空间照明过渡和氛围铺垫,起到了有效引导观众情绪的作用。窃以为,如对该空间环节加以概括,称之为“序厅前奏”是否更为妥帖些?

2、陈列艺术对于展厅核心环境的塑造

博物馆核心环境,是指博物馆展厅陈列所创造的观众参观环境。那么,陈列艺术通过哪些方面来塑造博物馆核心环境呢?

这需要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构成要素,与展厅核心环境的关系来寻找答案。构成陈列展示的要素,一是陈列展示空间与观众参观路线,二是陈列展示内容与版面,三是陈列展示手段与设备,四是整体环境氛围与照明、色调、乃至声音等。博物馆核心环境是由展厅空间、陈列以及其他服务于观众的软硬件设施构成的综合环境。从另一个角度则可以细分为空间、照明、色调、温湿度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陈列展示内容、展示设备、展示效果等人文要素。二者在陈列艺术的统一作用下,共同塑造了博物馆核心环境,而以人文要素为塑造核心环境的灵魂要素。由此可见,陈列展示“四要素”对于核心环境的重要性。

纪念馆核心环境要满足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要求。例如要尽量减少或消除台阶踏步,以便于特殊人群参观;参观路线要顺畅,尽量减少人流交叉、回流;展厅通道要足够宽敞,以便于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展板设计、展具设计、展品布置,要符合人体工程学,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角度;灯光照明要适度,以满足文物展品的保护要求,避免眩光;版面文字要醒目、大小适宜,以便于观众参观阅读;各种音响效果要减少相互干扰。

陈列艺术与核心环境密切相关,不合理设计会造成核心环境的污染,这点目前尚未引起足够注意。展厅核心环境是一个声、光、电等展示设备高度集中的空间,也是一个观众高度密集的空间。展示设备也与观众有密切关系。制作材料会造成核心环境的空气污染,此外,声光电等手段运用不当会产生噪声、眩光光波、电磁辐射等污染。因此,陈列艺术在付诸实施过程中,会因滥用材料和设备而造成污染。

第一,把握各种展示手段的合理比例,协调控制,掌握平衡,对陈列艺术起着重要作用。陈列主题是统率整个展馆陈列展示的灵魂,陈列主题通过陈列艺术的综合表达得到体现。陈列艺术好比一面“筛子”,通过对内容大纲的消化吸收,提炼精选出最能表现陈列主题的历史人物、事件、场景、文物,并确定其轻重地位;选择最适合的展示形式和手段,以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在陈列艺术的表达中,比较传统的展示技术譬如文物、照片、沙盘、模型、原状复原等,或艺术类辅助展品如塑像、浮雕、油画、国画等,或现代的声光电科技类展示技术如平面投影、垂直地面投影、魔幻电子图书、多媒体复合场景、幻影成像、电脑三维影视、半景画、全景画等等,只是展示技术的新旧之分,没有孰优孰劣之别。传统类、艺术类展示手段仍然应该得到运用。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陈列艺术的滥用会造成核心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声光电展示技术在纪念馆陈列中得到普遍大量应用,确实赋予陈列展示以极大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感染力和震撼力,并拓宽了陈列艺术的表达空间。但也存在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问题,如空间布局、设备布局不合理,多个声源互相干扰,或者空间处理不到位,声音产生回声,都会产生噪音污染;展示空间的技术处理、展示手段的相互避让,相邻展区,避免采用同一展示手法;场景复原、半景画、多媒体等,大量使用高照度艺术照明,或展柜、玻璃通柜、展示材料产生眩光,都会产生光污染;设计时需要注意照度适度,消除产生眩光的条件,既不影响文物安全,又满足观众参观需求;艺术照明讲求立体性和节能性,尽量减少高耗能照明灯具,以符合节能环保的环境要求。

第三,展厅陈列的人性化设计,是陈列艺术有待提高的空间。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应该作为陈列艺术的指导思想,而付诸于陈列展示实践。要研究不同年龄观众的不同需求,如文字大小、光线明暗、色彩色调、展线流畅、展柜高低等,这些尺度把握不准确,会造成观众生理疲劳,影响观众心理情绪。

3、把握对陈列艺术的主导权

陈列艺术对陈列展示的成功统筹把握,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把握陈列艺术的主导权呢?

这看似是一个不待讨论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博物馆陈列的策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共同主导着陈列艺术的全局方向。大家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必定会取得圆满成功。其实不然,策划者和设计者代表甲方,实施者代表乙方,勿庸讳言,甲乙双方存在不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时间、成本投入方面的利益矛盾。如何解决处理这一矛盾。直接决定了甲乙双方在主导陈列艺术中的地位,必然影响到陈列艺术是否得到完美体现。

一个好的陈列,必然是一次陈列艺术的成功实践。博物馆陈列策划者和设计者,在前期策划和内容设计时,基于对陈列主题的深入研究、对表达对象的深刻认识、对陈列空间的了然于胸,经过反复讨论、概括提炼,形成陈列大纲。陈列大纲决定陈列的总体框架和陈列艺术的风格方向,必须充分论证不断完善,然后才能进入内容设计阶段。如果陈列艺术设计实行招标,此时就要根据陈列大纲和内容设计,同步推进陈列艺术设计,齐头并进,相互融合。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甚至比较痛苦,相互之间的碰撞、否定、推翻、反复,是产生灵感火花的土壤,是创新陈列艺术方案的熔炉。在实际实施阶段,对陈列艺术方案进行某些局部修改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完全依赖于在实施过程中完善陈列艺术,是过于天真的想法和做法,除了会造成时间和财力的浪费之外,严重的会造成陈列艺术手法杂乱无章、风格不够鲜明,逻辑表达混乱、甚至前后相悖的后果。

经过陈列策划者、内容设计者、陈列艺术设计者、陈列艺术专家共同论证形成的陈列艺术方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陈列实施过程中,陈列策划和内容设计者,仍要保持对陈列艺术的主导和掌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设计公司参与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带来了清新的陈列设计思想,从而拓宽了陈列艺术的表现渠道,并推出了许多成功之作,并推动了陈列艺术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极短的介入时间、紧张的设计施工工期、降低成本的要求,极易使艺术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乃至实际展示效果,与博物馆的理想需求产生较大落差甚至脱节。因此,在陈列工程实施中,保持对陈列内容和表达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保持对陈列艺术表现手段的清醒选择,保持对制作质量的严格监控,确保这几个环节不失控,就能确保陈列艺术不打折扣。

五、结语

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是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繁荣逐步走向成熟的;经过几代博物馆人与艺术设计者共同的实践摸索和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陈列艺术理论体系;陈列艺术具有实践和理论双重指导价值,具体而微,是洗练博物馆主题特色、统筹陈列全局的不可或缺的“总裁”。宏观而言,陈列艺术是指导陈列实践不断自我否定、自觉提高的“加压泵”,是提升博物馆陈列效果、实现社会效益的“助推器”。

陈列是陈列艺术表现的有效载体,陈列艺术是陈列语言的艺术表达。陈列艺术的实现途径,是对陈列对象的深刻理解,是对陈列艺术规律的高超把握,是真正对观众体贴入微的人性化关怀。陈列艺术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对博物馆环境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塑造,使陈列艺术消隐于陈列形式幕后,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遥看青青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avatar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