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掩上《环翠印迹》,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不会不有所思索。
威海市环翠区档案局编印的这本《环翠印迹》,把环翠区(包括原威海市)的历史大致勾勒在人们面前。从建立威海卫起,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以时序为主线,分为古城沧桑、威海开埠、伟业开基、特殊年代、春风再起、继往开来和风情流变几个部分,记载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化。读着这部以照片为主、配以简洁文字说明的书,仿佛随着编者在环翠区的历史长河中穿行了一次。这些珍贵的照片,或开阔你新的视野,或勾起你沉潜的记忆,撞击着你的心扉,启发着你的思索。
在书的前两部分“古城沧桑”和“威海开埠”中,登有威海卫城、清代北洋海军及中日甲午战争、英国租借威海卫的照片,其中,日军占领刘公岛海军公所和英军在刘公岛上举行占领仪式的照片给我印象最深。这些照片反映了威海历史上最为世人注目的两件大事:中日甲午战争和英国租借。在祖国巨幅版图上,环翠区只是一个小点,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小点却可以说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缩影。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中国最为悲惨和屈辱的历史,政府腐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段历史?我们以前对这方面的反思似乎并不少,从各种史学著作、历史教科书到政治宣传,基本归因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动的封建统治。诚然,中国的战败和屈辱固然是列强恃强凌弱的结果,是顽固不化的清廷和保守势力拒绝改革的结果,但仅仅是这些吗?帝国主义为什么会屡次进犯中国?封建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统治这么长久?被统治者为什么能长久忍受并维护这种统治?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得不从国民的人格方面找一下原因。也许正是传统的人格的缺陷,才造成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了落后的国家机器对自己的奴役。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要让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不可令人小觑的强国,中国人首先要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自由人站立起来。中国的强盛固然要依赖经济、科技、文化的发达,固然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政治与法律制度,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国民人格的向好与完善。如果没有良好的国民人格,也不会有经济、科技、文化的真正发达。
书中接着是“伟业开基”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威海百废俱兴的情景。这里有工业、农业、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以及对抗美援朝、全民皆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记录。其中有两幅照片引起笔者的特别注意,一幅是三个男性农民在山上劳动休息时持笔捧读学文化,一幅是一个老大娘在家中执笔练习写字。新中国建立前,威海进学校读书的人很少,民众中大部分是文盲。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全市掀起了文化教育运动。“扫盲班”遍布城乡各个角落,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去。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以前的“睁眼瞎”可以认识好多“眼皮子字”,有的可以提笔写写画画,有的完全摘掉了“文盲”帽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下乡时认识的一个老大娘,一天学校的门没进,经过上“识字班”学了好多字,后来她的小儿子到部队当兵,都是她给儿子写信。“扫盲”在当时似乎也不是什么“主流”的“大事”,但它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学以致用,不搞花架子,体现了那时实事求是的风气。
但是,不久,大跃进开始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浮夸成风。书中登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棵大豆长成了“树”,上面结了无数豆角,一人站在其下向上仰望。笔者不由得想起那时在本公社驻地村墙上看到的一幅漫画,标题是“15年赶上英国佬”(那时似乎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书中还登有农村社员深挖小麦卫星田、大造土杂肥,工人突击建造炼钢炉,大队人马在荷花湾畔洗煤的照片。笔者1958年入学,也被卷入了大跃进的浪潮中。我们这些七八九岁的孩子,也停下课来,拿着小瓢、簸箕,到河边、海边去涤沙铁沙。结果,笔者所在的小学涤沙了一大堆铁沙最后被弃置不用。大跃进的不切实际浮夸、蛮干,不仅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对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大跃进的许多作为成为后世的苦痛或笑料,大跃进的负面影响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
对当今五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来说,“(文)化(大)(革)(命)”和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永生难忘的。《环翠印迹》在“特殊年代”部分登有红卫兵在马路上刷大标语、红小兵演出和合影等照片。这些照片虽然缺乏“(文)化(大)(革)(命)”最“紧张、激烈”、最“波澜壮阔”的场景,反映“(文)化(大)(革)(命)”似乎还不是很“典型”,但只是这些河边的“小浪花”,也足以勾起人们对“文革”滚滚洪流的回忆。“(文)化(大)(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内乱,给我国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造成的破坏无法估计。“文革”过后,党内党外从上到下,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基本形成决不能让“文革”的闹剧在中国重演的共识。“文革”结束不久,一次笔者在本单位参加学习讨论,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时,大家都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纷纷表示,如果再来“(文)化(大)(革)(命)”,再也不会参加了。而老毕却说,我看不见得,没到时候,到时候形势逼的,今天给你排排队,明天找你谈谈话,你能不参加吗?笔者听了心中一震。老毕说的其实是个环境问题,有了那样的政治环境,你不参加也不行。人们在历史上犯过多少相同或类似的错误,就是因为有了相同或类似的环境。比如1958年的浮夸风,一直是后来人们谈论的笑柄。但今天,一些统计数字虚假不实失信于民不是依然存在吗?究其实,就是因为有这个吹牛的环境,吹牛者往往能从中得到好处,因而禁而不绝,数字中的水分总也挤不干净。这也告诉人们,经验教训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次半次的经验教训并不能杜绝再犯相同或类似的错误。
与“(文)化(大)(革)(命)”交叉而又延续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许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又一“创举”。在“特殊年代”部分登有威海市领导同志为下乡知青戴花欢送的照片和下乡知青的多幅合影。当世界越来越重视知识、重视知识人才,加快城镇化的时候,中国却把成千上万拥有一定知识的青年送到农村,去从事知识含量很低的简单劳动。农村需要知识,需要知识人才,但恐怕不是这种需要法。当时的口号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种再教育只有在农村进行吗?城市是工人阶级的集中地,接受这个“领导阶级”的再教育不是更好吗?上山下乡的实际原因,与城市提供不出适量的工作岗位有无关系?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多少天真多少迷茫多少狂热,有多少焦虑多少担忧多少牵挂。广大知青在农村除了体会到农村的艰苦、农民的纯朴还受到哪些教育?知青在农村的劳动奉献与接待单位的付出是什么比例?如果没有后来形势的变化,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实,广大下乡知青会一直在农村待下去吗?每年大量的城市毕业知青会步他们的后尘吗?长此以往,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真是没法设想。
终于结束了“特殊年代”,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在“春风再起”部分,记录了威海市和环翠区(1987年原威海市改为环翠区)在新的时期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这里有农业、工业的巨大变化,有商贸领域的空前繁荣,有科技工作的逐步推进,有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有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新的气象,以及人们新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快速,成绩巨大,面貌喜人,人民群众对各项建设的满意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在“继往开来”部分,展示了环翠区的美好远景和宏伟蓝图。一个个新项目的奠基,一份份长远的规划,令人振奋,给人鼓舞,人们对环翠区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但是,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社会的隐忧,像收入分配的差距,物价的上扬,部分群体的困难,安全感的减弱,信任的缺失,道德的下滑等等。这些虽然书中没有反映出来,也不是环翠区范围内独有的问题,但歌舞昇平之下潜在的矛盾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心里诉求,则是人们尤其是社会管理者需要认真思索和对待的。
反思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活动。一个不注重反思的民族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曲折,值得我们反思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个思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国家的、地方的以及国民个人的。尤其应该认真思索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自己说了算的经验教训。《环翠印迹》作为一份地方系统史料,为我们反思历史、烛照当代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有所思索,有所获益,如此,也就不负了编印者希望“鉴古知今”的良苦初衷。
(作者:威海市环翠区人大干部)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徐建寅与中国鱼雷及水雷
一、鱼雷技术及其战术运用 鱼雷是用于海战的一种新型武器。鱼雷能给敌人带来伴随着电光
-
过年祭宗
据考,邹氏先祖,于明朝年间,迁自云南。前不久老家来人说,曾一度传说在文革中被焚的
-
李鸿章六次巡阅威海卫
《李鸿章六次巡阅威海卫》详尽的描述了年过六旬的李鸿章如何不顾身体劳累六巡威海卫,
-
追忆随访王家桢谈话录
王家桢祖籍文登县,其曾祖父时,移居黑龙江省双城县。家桢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春(1897
-
一个学者的追梦之旅 ——怀念戚其章先生
戚其章先生就是一个有梦而且一生追梦不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不罢休的学者。人贵有
-
“民-国”海军少将袁方乔
袁方乔(1891—1964),字宇南,荣成唐家庄人,民-国海军少将。历任“海圻”巡洋舰舰长
-
关于纪念馆应对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纪念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