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刘公岛”,一个承载着沉痛历史记忆的名词,一个激发着后代奋发图强的地标。
锈迹斑驳的古炮尚存,控诉着侵略战争的残酷残暴;血泪浸染的英雄遗物,讴歌着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刘公岛,每位威海人都应该走进它、解读它、感悟它。
在第44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图书馆里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书画刘公岛》新书发布暨捐赠活动”于5月17日上午9点在威海市图书馆2楼公共大厅举行。
活动现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向威海市图书馆捐赠了多年来博物院出版的甲午系列丛书,涵盖18个类别200余本书,并介绍了最新出版的馆藏书画作品集《书画刘公岛》。该书作者、威海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于春建先生介绍了新书的创作情况,并向来馆的前20名读者签赠新书。
此次活动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结合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与威海市图书馆共同开展的“馆院结合、多元包容”全新平台的一次探索。在图书馆里用图书的视角展示博物馆的文化,用图书的形式珍藏美丽的威海,用阅读的方式了解威海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社交功能,有利于宣传威海市文旅景区和人文风情,这样的多元文化、融合交流也体现了“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海纳百川的威海精神。
近年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在文化繁荣、文旅结合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创了很多新的业绩,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擦亮了威海文化和旅游的金字招牌。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追忆随访王家桢谈话录
王家桢祖籍文登县,其曾祖父时,移居黑龙江省双城县。家桢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春(1897
-
搭建科研平台 推动事业发展 ——写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创办10周年之际
10年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指导下,在国内外爱好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专业
-
研究甲午战争史五十年的心得之作——读戚其章教授新著《走近甲午》
中国人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善于“以史为鉴”。可是有个大前提决不容忽略,即对历史
-
清朝时期的威海卫
自清军到了胶东半岛后,威海卫的明朝官吏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私下各谋后路。明崇祯十
-
走近大家——戚其章《走近甲午》读后
齐鲁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邦,令人想起泰山和黄河:泰山巍巍,虽不自显其高,却被尊为五
-
威海历史文化榷探
威海地区史前社会状况无确考,仅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域内四县市区
-
清北洋海军基地内的欧式建筑
刘公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百余年来,一直为军事要地。1985年,刘公岛由封闭的军事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