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9月2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主办,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承办的讲座《保护甲午沉舰 传承中华文明》在历史选择展馆报告厅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的专家们,为听众讲解了甲午战争历史、对甲午战争各艘沉舰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经过、以及与甲午战争密切相关的清末威海地区炮台海防情况。
第一位演讲人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演讲《再见“定远”》。他用浪漫的词句,带大家回望定远舰这位传奇英雄,作为北洋水师旗舰短暂、辉煌而悲壮的生命足迹。从在德国设计建造,到正式回国服役,成为北洋水师旗舰,再到黄海海战中不屈不挠,顽强抗敌,直至威海卫保卫战,悲壮殉国。
第二位演讲人是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馆员周春水。周春水主持过2015年辽宁丹东致远舰、2018年大连经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对于甲午沉舰深有研究。他通过致远舰、经远舰的发掘,为听众普及水下考古的工作流程。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确定沉舰大致范围。然后通过种类繁多的探测设备,缩小范围,再结合人工探摸,最终确定沉舰位置。随后再进行抽沙、绘图、测量。经过漫长工作,才终于将沉船船体基本揭露出来。最后,周春水又为大家展示了致远舰、经远舰的出水文物照片,并为大家讲解致远舰上发现的格林机关炮、瓷盘、舷窗、望远镜等关键文物是如何指向了致远舰的身份。并强调,考古工作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在寻找到切实的证据后,才确认了致远舰和经远舰的身份。
第三位演讲人是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泽冰,为大家介绍本年度威海甲午沉舰调查工作情况。首先,考古队利用多波束、浅地层剖面等仪器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文献材料,准确锁定沉舰的埋藏位置。随后,考古工作选择在遗址上方进行抽沙作业,在深达1—3米的厚厚泥层下,发现并逐步揭露出一段舰体遗迹、采集部分沉舰遗物。本次调查区域可确认为舰体炮台与弹药舱附近位置,发现并提取出水文物150余件。本次水下考古工作还有三个特点:其一,用行车与GPS实现水下考古精准抽沙;其二,加设围档防止浑水扩散,保护海洋环境;其三,布设多个抽沙头提升调查进度。本次考古调查基本确认了沉舰埋藏位置,并初步了解海底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目前舰体所剩不多,散落分布,保存情况极差,埋于泥下1–3米左右。更全面的沉舰遗址整体信息有待明年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进一步探明。
第四位演讲人是威海市博物馆的周强,为大家介绍威海周围的清军海防炮台情况。威海卫在成为北洋水师公所所在地后,增设炮台,在陆上威海卫城南北两侧共有十余座炮台,在海上刘公岛上还有六座炮台。虽然多个炮台能有效抵御水路威胁,但是最终被日军从防御死角的陆路突破。对各炮台的详尽调查,把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结合起来,体现了水陆一体的考古学方法。
通过本次讲座,将水下考古的收获、方法、理念传递给社会。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严肃的学术话题进行解构,使其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让公众不忘记甲午海战,同时也让公众乐于不忘记甲午海战;让公众更了解水下考古,同时也让公众乐于进一步了解水下考古。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戚其章先生逝世悼文
接获戚其章先生逝世的消息,谨表示衷心的哀悼!今日,通过贵馆惠送的《中国甲午战争博
-
王家俭先生个人珍籍 入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近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又传来喜讯,著名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王家俭先生个人专著、手
-
威海鲜花赋
威海是片开满鲜花的土地。威海市早就获得花园城市的美誉。遍布市区的各种鲜花,把这座
-
军事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作为对外展示我国五千年辉煌军事文化和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军事博物馆,也是向世人展示
-
关于甲午海战史料的考辩(二则)
“北河”与“东北河” 中国语文文字,本多歧义,再加上句读因素,不消说外人,即使国人
-
陈列艺术对博物馆环境的塑造
专题性纪念类博物馆,即纪念馆,以其独有的历史特征、丰厚的陈列资源、多样的表达手法
-
儒家生态观与社会的和谐
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包含一般人与人之间、当权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