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学莲

出处:甲午网栏目:45期文物考古馆刊发表日期:2014年6月14日

摘要:根据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部署,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负责对刘公岛及其周边相关区域内(包括“边缘”地带)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广泛、全面、深入…

关键词: (暂缺)

根据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部署,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负责对刘公岛及其周边相关区域内(包括“边缘”地带)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广泛、全面、深入的普查。本文就此次普查的基本情况,分三个方面加以叙述,以期为文物管理部门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一、刘公岛的历史沿革及历史价值

考古发掘表明,自战国时期始,刘公岛上就有人类居住。自明代海运兴盛以来,刘公岛就成为海路过往船只重要的中间停靠补给站。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设立威海卫,屯兵防守,威海卫及刘公岛成为海防要地。

1888年,清政府北洋海军在威海正式成军。威海卫成为海军驻泊基地,在刘公岛上建有指挥机构,以及防御作战、后勤保障、教学训练等军事设施。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翌年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自此日军占领刘公岛达三年之久。此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继沙俄占领旅大、德国强租胶州湾之后,英国于1898年5月强占强租威海卫和刘公岛。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但英国仍续租刘公岛10年。1938年3月,侵华日军再次占领刘公岛,设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汪伪海军。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刘公岛重归中国管辖。除早期历史遗存,作为海防军事要地,自北洋海军设防以来,刘公岛及周边地域留下了大量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时期、英租威海卫及刘公岛时期为主要代表的文物建筑、军事设施和战争遗址。

1977年12月,北洋海军提督署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文物内涵丰富。有北洋海军指挥机构、北洋海军基地防御设施、后勤保障设施、教育训练设施,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成就,是研究中国近代海防和北洋海军、甲午战争极其重要的历史实证。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文物建筑与遗址特色鲜明,保存完整。北洋海军提督署等古建筑,鲜明地体现了北方清代古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合了许多南方徽式建筑、闽式建筑的建筑要素。而炮台等军事设施建筑,由德国洋员汉纳根设计,主体结构大部分为石块构建。石块制作工艺、线条等明显呈现出欧式建筑艺术风格,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欧式建筑相互融合的宝贵素材。

英租初期,刘公岛是作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补给基地来建设规划的,英军在岛上修建了炮台、兵营等设施。后来,鉴于当地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又把刘公岛作为避暑疗养胜地。为此,英国在威海卫的殖民政府、军方和欧洲商人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岛内建起了各种生活娱乐设施。

英租期间,随着大批英国商人和洋行涌入威海卫,旅游业迅速兴起,威海卫成为在华欧洲人有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刘公岛更是集中新建了为数不少的建筑设施:如康来饭店、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避暑官邸、以八国联军总司令名字命名的西摩尔街、德思垂共济会会馆、医官长官邸、刘公岛皇仁学校、高尔夫球场、蒸馏塔等。

综上所述,刘公岛近代历史遗址保存完整,数量多、分布广,文物资源极其丰富;历史与现实立体展开、交相呼应,历史内涵层次饱满,为国内所罕见,其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愈显重要与突出。依托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海洋观教育和海防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优势。

二、不可移动历史文物概况与现状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刘公岛文物管理保护,1985年3月,威海市人民政府设立 “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专门的文物管理保护机构。1992年,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2008年5月,该馆通过国家文物局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资格评定。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保护范围。该保护范围实际上还包含建设控制地带。2000年10月26日,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山东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管理规定》,其中附件一《山东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主要保护内容》,进一步确定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28处文物单位的重点保护范围。

刘公岛开放26年来,刘公岛的文物保护工作重点,是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文物遗址。由于历史以及管理职责权限等原因,英租威海卫与刘公岛时期的英租建筑不属该馆管理范畴之内。进入21世纪,山东省建设厅公布了一批山东省“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威海共13处,其中刘公岛康来饭店、蒸馏塔等4处榜上有名,随后,威海市政府又将多处英租建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标志。但毕竟起步较晚,许多管理保护工作尚待加强。

第三次刘公岛文物普查工作,确定的普查范围包括刘公岛、威海湾南北两岸和日岛。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尤其加强对英租时期英式建筑的认定登录工作。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全面了解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保护现状,特别是其量化指标、保存状况以及环境现状的变化情况等。

普查小组恪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于2009年11月,完成了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的田野资料采集以及拍摄任务。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了普查资料的存储和图纸绘制等。该项工作及普查报告顺利通过山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检查验收。

此次普查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9处,复查40处(国保28处、省保和市保12处),新发现29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处、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1处、军事建筑及设施18处、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处、名人故居1处、桥梁码头遗址2处、烈士墓及纪念设施1处、典型风格建筑40处。

通过此次普查发现,以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刘公岛水师学堂等为代表的原2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不但得到了有效保护,修旧如旧,而且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成为人们追忆甲午历史、进行国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中,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28处全国重点文保建筑遗址保护比较完整。新普查的41处英式建筑如:英国海军上将住所旧址,康来饭店旧址,英国监狱旧址,私营商店旧址,刘公岛基督教堂旧址,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司令部旧址等,除其中12处省、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较好外,其余29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分散在农村地区的文物遗址,受损情况更为严重。文物生存状况堪忧,特别是英式建筑的管理和保护,没有保护经费投入或保护经费不足,致使无法及时进行修缮,因此严重影响古建筑的保护。

如:刘公岛蒸馏所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岛铁码头的重要附属文物建筑,占地面积约612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塔楼式的欧式风格,四面坡屋顶,砖石结构。其东侧、南侧附属建筑则为石墙硬山,梁架式屋顶。该建筑因年久失修,瓦面严重脱落,墙体开缝,墙砖酥碱风化严重,梁檩等木构件腐朽。2006年6月21日大雨之后,东侧建筑屋面出现坍塌,面积近150平方米,掉落梁架、檩、天棚等木构件合计近15立方米。2010年经威海市政府拨付专项维修资金,由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具体负责,对刘公岛蒸馏所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全面修复。

康来饭店旧址,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东120余米处,是刘公岛上英租时期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英军在刘公岛吃喝玩乐的主要场所。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87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带外廊的欧式建筑,坐北朝南,二层砖石结构,室内铺木地板,现为黑色铁皮瓦屋面。整幢建筑宏伟壮观。主体建筑附近零散分布着10栋英式建筑,推测为康来饭店附属建筑。11栋建筑占地面积共约4062平方米,是威海市目前仅存的一所英租威海卫时期建造的饭店,但部分建筑已改变了原貌。

刘公岛英租时期监狱,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东侧约150米处,康莱饭店西北角,建于英租威海卫时期,砖石结构,监狱围墙高处达6米,亦称刘公岛监狱。其主要用来关押反抗英国统治的中国人民,是山东省现存最早的一座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监狱。附属建筑两栋,英式建筑,系监狱配套管理用房。

三、刘公岛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通过此次普查发现,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普查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对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宣传。可借助于各类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活动载体,如:新闻媒体、网络、博物馆纪念日等活动,大力宣传保护古建筑、古遗址的重要意义。

2、完善法规政策措施,提供法治保障。对刘公岛上英式建筑的保护,尽可能多的保留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遗存。建议尽早对这批英式建筑公布为保护单位,成立保护组织,落实隶属关系,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规划。对普查出来的古建筑等文化遗产,要根据其文物价值,报请政府公布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依法进行保护管理;对目前尚不具备公布为保护单位条件的,应公布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点,依据客观情况制定相应保护措施。要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和保护组织。

3、健全完善保护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文化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开发。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所属28处及刘公岛41处英式建筑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绘建档,为科学制定古建筑保护规划提供详尽的资料和依据。可优先保护利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特色古建筑,以更好地展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

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做到尊重历史、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4、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大申请财政支持的力度,落实古建筑保护资金,对重点文物的维修经费,应予以重点保证。切实把“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及英式文物建筑规划好、保护好、管理好。确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现实利益的关系,使历史遗留的文脉世代传承下去。

总之,此次普查,为全面掌握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以及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规划提供了依据。要因地制宜,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突出刘公岛历史品牌特色,增强特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寓教育于旅游之中,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书目:

1、威海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威海市年鉴》,方志出版社,2009年7月。

2、威海市城市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威海老洋房简介》,2010年。

3、威海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办公室编《威海文物概览》,青岛出版社,2009年4月。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avatar

李学莲,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员。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