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山东威海
北洋海军沉舰考古调查回顾与思考
文 / 王泽冰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5月刊
19世纪末,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清朝和日本开始各自的近代化历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在日本国内自上而下形成侵略中国的野心。清朝统治者在国内外危机重重的形势下,依然沉浸在“帝国盛世”的梦中。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半岛,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短短9个月时间,清朝陆海两线全军溃败。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海军公所驻地母港内全军覆没。战后日本及其他组织对沉没于威海湾内的“定远”“靖远”“来远”“威远”等舰以及多艘鱼雷艇进行了打捞和拆除,至此沉没的战舰彻底成为历史记忆。
∵ 缘起
2014年,为配合丹东港涉海基本建设和探索甲午黄海海战主战场沉没战舰情况,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开始组织水下考古探测任务,在黄海北部启动北洋海军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发现致远、经远等主力战舰。2017年,为摸清威海湾内甲午沉舰分布和保存现状,加快推动山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共同开展“山东威海清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陆续发现定远、靖远舰遗址。2023年,随着北洋海军最后一艘主力舰——来远舰沉没位置在威海湾内最终确认,北洋海军各主力战舰的沉没位置均被水下考古工作确认,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历经十年工作完美结束。
定远舰遗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启动仪式 | 威海日报·王晓
作为“山东威海清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共同主持单位,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成立,是国内首个省级专业从事水下考古工作的独立机构。为做好山东境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和基础能力建设,投入大量经费采购专业设备,组建了全国首支水下考古物探团队。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文保经费,开展沿海基础数据调查,掌握山东全省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创建全省涉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Σ 成果
2017年,威海湾北洋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牵头,前期物探调查工作委托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开展,经过近2个月时间,发现水下17处重要疑点。调查重点是探寻定远舰沉没位置及保存现状,经过搜集大量文献和档案资料,结合物探调查数据分析,最终将刘公岛南部海域内的3号疑点作为重点探查对象。2018年,两单位联合开展首次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工作,通过局部抽沙揭露的方式,确认3号疑点为沉舰遗址,编号为“威海湾1号沉舰”。
定远舰
2020年9月18日 | 定远舰遗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现场
2019—2020年,正式启动“威海湾1号沉舰”(即定远舰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先后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提取各类水下文物1700余件。众多出水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单块重达18.7吨的铁甲板,这是证实定远舰身份的最重要的物证。另外还有305mm主炮弹引信的发现,也成为确认沉舰身份的重要文物。
靖远舰
靖远舰遗址 | 发掘出水的210毫米克虏伯炮弹
靖远舰的水下考古筹划是在开展第二期“威海湾1号沉舰”考古调查期间形成。2018年首次潜水探摸排查17处疑点过程中,该处疑点并未发现迹象,结合日本战后相关资料,靖远舰属于坐沉,其烟囱和桅杆均暴露在海平面之上,战后又对其进行破拆。刚开始我们推测其已无舰体残留,但经过多次物探扫测,在其沉没海域淤泥中仍发现有少量残留遗物。2022年,正式启动靖远舰水下考古工作,最终经过抽沙解剖,提取水下文物200余件,其中发现210mm主炮弹1枚,37mm哈乞开司炮弹弹药箱2箱,这些都与靖远舰装备完全一致,成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来远舰
来远舰遗址出水文物 | 穿甲弹
来远舰的发现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这艘沉舰的位置距离现刘公岛旅游码头不到500米,战时翻扣在海面上,所以调查之初我们并不认为能够找到太多遗物。2022年靖远舰调查收尾阶段,我们派出几组水下考古队员对该海域物探发现迹象的位置进行多次潜水探测,发现局部淤泥中有凝结物分布。2023年,启动来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这也是探寻北洋海军最后一艘主力舰沉没位置。经过2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发掘面积480平方米,提取水下文物1800余件,发现带有“来远”字样镀银汤勺和“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木质身份铭牌,直接证实了来远舰身份。
经验
十年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其中致远舰、经远舰相继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行业内外一致认可。通过长期探寻各艘沉舰,我们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水下考古工作模式,这套方法对探寻以蒸汽和钢铁为时代特征的近现代沉船,作用显著。
做好基础档案资料的梳理工作 以北洋海军沉舰为代表的近现代沉船出现年代相对较晚,距今不过百余年,船舰的各类基础数据和海事信息保存相对完整,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和档案信息检索,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沉没位置信息,这为开展后续实地调查提供有效的保障。
明确探寻工作区域,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制定最优方案 水下考古探测离不开扎实的基础信息梳理和工作方案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案和信息梳理,能够让后续现场探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是“大海捞针”毫无效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制定的工作方案和规划,能够有效针对探寻目标物的实际情况,提出最优解决方式,快速有效找出沉船。
合理搭配有效物探设备 针对北洋海军沉舰的特征,选择有效海洋物探设备是必要的,其中磁法探测技术针对钢铁类沉舰十分有效,能够快速探测出一定区域内磁异常变化位置,可以极大缩小沉舰具体范围。对暴露于海床表面的沉舰,配以多波束和侧扫声呐设备,能够详细获得沉舰的水下三维信息和具体位置;对掩埋于泥中的沉舰,以磁法探测的范围为重点排查区,采用浅地层剖面仪辅以较小等距测线开展探测,可以准确探明淤泥内的沉舰情况。
∴思考
近现代沉船主要特征是以蒸汽为动力,船体大量使用钢铁等材料。这类船舶一般体量巨大,特别是海战过程中沉没的战舰,不仅体量大,诸舰沉没位置相对集中。我国海域沉没了大量近现代战舰和货轮,尤其集中在黄、渤海区域。大量的近现代沉船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实物资料,如同一个个时间胶囊,记载了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开展近现代沉船考古和研究工作,不仅为中国水下考古拓宽了考古工作和研究领域,还为近现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十年磨一剑,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中国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人才,同时也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模式,为今后开展近现代沉船探索打开了新视野。
(作者为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采编:信息数据部
版式、校对:刘文杰
审核:田世光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唐置登州与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唐代设置登州至民国年间废止,登州成为山东半岛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历时1300余年。唐朝
-
历史著作也可以这样撰写——刘玉明、戚俊杰新著《辩证看甲午》读后
中国历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方法与传统。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为写出
-
刘珝与《新建环翠楼记》
刘珝(1426-1490年),字叔温,号古直。青州府寿光县(今寿光市)人。他是明代中期最有声望
-
博物馆不能办成展览馆 ——光明日报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
“博物馆的展览不应该是简单的陈列,而应该能体现出研究水平,能有效传播信息,让观众
-
时代“波磔”中的大写人生 ——读王家俭教授自传《梦影萍踪》
读王家俭教授自传纪实《梦影萍踪》,其草根一样平易的心态,泥土一样朴素的文字和情感
-
考《尔雅·释地》“斥山之文皮”
《尔雅·释地第九》谓:“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晋郭璞注:“虎豹之属,皮有
-
丁汝昌年谱
8月1日(七月初一日),丁提督在刘公岛为部分员弁水勇改换工作之事,致信龚鲁卿: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