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铁槎山千佛洞开凿于宋金之际,文化遗存丰富,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罕见的石窟寺遗迹。其内雕刻佛教造像,其外洞额冠以道教名称——“千真洞”。洞内石刻造像场面宏大、雕琢技艺娴熟、整齐划一、姿态各异,浓缩了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是研究我国宋金时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2年,铁槎山千佛洞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顺利通过省级评审。
千佛洞位于海拔538.4米的山东荣成铁槎山主峰清凉顶北面的崖壁上,洞口海拔409米,长圆形,高1.56米,阔1.1米。洞口上方从右至左题刻“千真洞”三个大字,长150厘米,宽60厘米。右侧从上至下一行刻“大明万历四年孟春”,左侧从上至下分两行刻“文登汤谷丛叔模书 晓亭刘笺刻石”。 在光绪《文登县志》中曾载有:丛叔模,“字汤谷。遥授教谕。学通经、史,书擅钟、王,大字尤奇伟,铁槎山‘千真洞’石刻,其遗迹也” (1 )。当代军旅书法家郑培靖 (2 )、实力派青年书画家及评论家尉明宽 (3 )评其题刻:“楷体,宗承北碑骨韵,结字高古,点画劲健,起落转折如断金切玉,庄严雄伟;用笔方圆兼济,如锥画沙,笔力浑厚朴茂,苍老遒劲;结体方正严密,一以贯之,无一懈笔,展现了幽雅静远、遒丽天成的艺术风貌。唯以其中‘真’字与其它字风格有异。”为固定结合洞口外面砖木构筑的厦檐,古时曾在洞口外部上方及左右两侧岩壁上,凿有铆眼,至今岩壁铆痕尚清晰可见。洞室进深8米,高约1.9米,宽4.3米左右。洞室内有塔心柱,四面呈弧状,周长6.2米,宽1.45米;正面下方凿出主尊佛座。主尊佛座平面呈凹形,长1.40米、宽0.35米,距洞顶1.30米,距洞底0.70米。塔柱顶端与洞顶相连,东西两侧有椭圆形甬道,供礼佛绕行用。
东壁有一佛龛,内坐一尊大佛,八排小佛。小佛旁多刻有供养人姓名,已难辨识。洞口处有一阴线雕刻像,内侧有三方文字,上一方为“崔□王□合像二尊”,一方只辨起首的“开”字,另一方已漫漶不清;西壁也有一佛龛,内坐一尊大佛,座佛两侧有两胁侍菩萨,九排小佛。小佛旁也多刻有供养人姓名,亦难辨识;塔柱西壁有六排小佛,小佛旁也多刻有供养人姓名 (4 )。在两壁近洞口处,各浮雕大座佛一尊,头部已残损。中心柱前有坐台,原有立雕造像3尊,今也不存。洞内现保存石刻佛造像1007尊 (5 ),其中较大造像4尊。
古时有香客、善士为山上寺院捐奉香火钱,寺院则为施主雕凿供养佛像。显然,千佛洞内某些标以供养人姓名的雕刻石佛,应是宋金之际槎山僧人应香客、善士所请,雕凿供养的佛像。
千佛洞前场地平阔,约1600平方米,为玉皇庙遗址。据光绪《文登县志》载: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碑,碑文记载宁海州人郑天福、曲三才,同往苏州府,建造昊天玉皇圣像一尊,从将六员,载至本山顶洞永远供奉,祈保寿命延长,吉祥如意 (6 )。建国初期,台地上的神庙道观还在,并遗有明崇祯戊寅(1638年)《靖海卫进香记》、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槎山开元观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造□记》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教均仰》4块残破石碑。旧时,千佛洞前庙群有正殿6间,中间修有穿堂过道。东三间为“玉皇大帝庙”,西三间为天仙圣母庙。在“天仙圣母庙”后方,建有“倒坐观庙”,庙门朝北,殿内正中神台上,一尊千斤紫铜所铸的神像——观音大士,面对千佛洞口而坐。在“玉皇大帝庙”左前方,建有见方8尺的“搜山大王庙”;在“天仙圣母庙”右前方,建有西厢房8间,为道人及宾客居室,与“搜山大王庙”相对。庙群前东侧建有高大钟楼,内挂一口千斤紫铜所铸的大钟;西侧建有高大鼓楼,内架一巨大牛皮鼓,钟、鼓两楼相对应,晨钟暮鼓,声振数十里。庙群在文革时期被拆毁,仅留有钟、鼓二楼残迹。现今洞前的槎山千佛寺,是1992年由人和镇政府出资修建的仿古建筑群。
围绕此洞是“千佛洞”还是“千真洞”,开凿者与开凿年代,及释道两家居洞孰前孰后等问题,数百年来人们纷争不已。据当地人称,该洞原名云雾洞,洞内石佛乃释家僧人所雕,后改称千佛洞。因铁槎山佛教渐趋衰微,全真教兴起,千佛洞继为道家所居。经今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及细心人实地辨认,现存的“千真洞”三字,其“真”字确系被后人改动:从巨石表面看,“真”字下凹,结合刻字周边岩壁磨损的不同风化程度,“真”字明显是将原来位置上的字磨光以后重新镌刻;另从临摹拓片之字细观:“千”、“洞”之间,确系是将“佛”凿改为“真”。据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记》碑刻:“文登县治之东南六十余里,有山曰望浆,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 (7 )明嘉靖《宁海州志》记载:“千佛洞,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余。” (8 )由山东巡按御史方远宜、始属副使陆釴等创修的明嘉靖《山东通志》中,也载有内容完全相同的千佛洞史料。考其时《宁海州志》对王玉阳修炼于云光洞,源出自“世传”;而“千佛洞”的存在,则是嘉靖《山东通志》与《宁海州志》所认可的不争史实。
康熙甲戌年(1694年),由施闰章等主撰的《登州府志》对此山川圣迹亦记为“千佛洞: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洞有石佛千余”。民国年间,由荣成近代名儒张国琪所珍藏的手抄本、后分别由台湾、南京及北京图书馆所刊印的康熙《靖海卫志》山川辞条下,载有“铁槎山在卫东南,相距十八里。齐乘作铁查山。山连九顶,南瞰大海,绝顶大石之上,有龙池,大旱不干,有千佛洞,洞壁有窝,每窝一佛” (9 ) 。广东兴宁人邹士华,曾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任辛汪寨巡检,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移驻石岛海口,改任石岛司巡检。邹士华当年有《游千佛洞》诗云:“铁查流翠雨,石濑响空山。欲上清凉顶,来敲寂静关。风声修竹里,月色白云间。思得琴高鲤,海天任往还。” (10 )
雍正《文登县志·疆域》山川辞条处,亦载有与康熙《靖海卫志》对千佛洞内容相同的描述 (11 )。该志所收录的清顺治年间岁贡、考授州同知的邑人林淇《登槎山》诗,内云:“孤峰直峙海云边,纵目澄波万里烟。石磴层层疑鸟道,浮鸥点点是渔船。龙池水阔珊瑚净,佛洞苔深峭壁悬。振策清凉最高处,茫茫一发见青天。” (12 )
乾隆壬戌年(1742年)由永泰主撰的《续登州府志》,仍列有“千佛洞”之辞条 (13 )。
嘉庆年间,成山卫廪贡岳赓廷曾夜宿铁槎山,作《登铁槎山》诗。内有“幽花窥佛洞,古木荫龙池。此夜宿仙观,茫茫身世思” (14 )之语。
可知自明嘉靖直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历经300载,在民间及历代史学家眼中,始终将该处视为千佛洞。
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文登知县欧文纂修的《文登县志》,才在铁槎山辞条处改写成:“有千真洞,洞壁有窝,每窝一佛。” (15 )考较早出现“千真洞”之提法,也是在道光《文登县志》中所载明末清初文登举人宋启元,顺治己丑年(1649年)春游铁槎山时所写之游记。“真”乃真人的意思,“真人”通常被用来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16 )。而洞内石雕则是为僧人所尊崇的佛像,所谓“千真”之称名实不符。
由方汝翼、贾瑚监修,周悦让为总纂的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则采取了相对严谨的纪实态度,载为:铁槎山“有千真洞,壁上镌石佛千余,皆嵌於坎内,一名千佛洞” (17 ) 。向以治史严谨的荣成不夜人孙葆田,在其总撰的宣统《山东通志》中,也沿用光绪《增修登州府志》的提法:铁槎山“有千真洞,壁上镌石佛千尊,皆嵌於坎内,一名千佛洞” (18 )。
由上可见,明、清道光前史学家在修撰志书时,均将千佛洞列入境内山川辞条。自清道光年(1821~1850年)之后,地方志书始见“千真洞”之语,且多持审慎态度,同时加入千佛洞之又名。而民间时至今日,仍多以千佛洞呼之。
道光二十年(1840年)《荣成县志》“王玉阳”辞条下,载有“以烟霞人迹杂沓,徙居槎山,自成一洞,名曰千真。下注:土人讹呼为千真洞,俗僧妄镌佛像於石壁,改为千佛洞” (19 ) 。此说显然是错误的。
九顶铁槎山被誉为大东胜境,自古便是释、道两教圣地。槎山九顶中的一顶,甚至以“佛龛”而命名。早在1958年,曾于槎山近地出土有“黄山寺开宝九年,耿遇施碑虎”字样的石刻;2008年五台山佛家与院夼村委联合,选址在院夼北山、距千佛洞约三里之遥,当地人称瓜园地之处,兴建槎山禅院。开基动工时,曾出土过不少宋代青砖和“天圣元宝”、“皇宋通宝”及“崇宁重宝”等宋代古钱币。“开宝九年”(976年)为北宋之初太祖赵匡胤时期,可知黄山寺建院距今已有1千多年;而“天圣元宝” 、“皇宋通宝” “崇宁重宝”,则分别铸造流通于北宋仁宗赵祯天圣(1023~1031年)、宝元(1038~1040年)及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距今亦近千年。千佛洞南侧山下不远明代所置院夼村,也是在古时的朝阳寺遗址处所建。据今槎山禅院住持上伽下照云:槎山禅院周边多有佛家祥瑞之兆与景观;另在瓜园地至千佛洞还有一古时人行小路,沿途遗有石臼等器物,分析古刹黄山寺有可能建于瓜园地(今槎山禅院)之处。早在北宋初期,槎山便有佛事活动,成为僧人修炼胜地,后在山上凿建石窟寺,历经宋金两代。
金大定九年(1169年),全真教领袖王重阳弟子、北七真中的王玉阳、郝大通二真人率众道徒,选中铁槎山这块依山傍海的风水宝地,自此,这里成为全真教嵛山派的重要活动道场。“千佛洞”前的道教庙群,约建于大定年间,距今八百余载。随着铁槎山道家的日益兴盛,佛家渐趋衰微而退出,而千佛洞最终也被道家所居有。为使占居合法化,道家又演绎出不少王真人以钵铲或木鱼挖成千佛洞的传说故事。孰知道家雕凿佛像,本身便显荒诞。木鱼和钵,分别都是释、道两教中的法器。道教中的木鱼系木质法器,在道教行仪时用以敲击节奏,控制诵经速度。钵材质为铜铸,通常与木鱼搭配使用,为通神乐器;而释教中的木鱼,多由桑木或椿木制成,属释教法器中的打击乐器。钵分铁制与陶土制两种,为僧尼常持物具,一般作为食器。传说中的王玉阳用木鱼(或钵)开凿石窟,纯系无稽之谈。全真教为金代王重阳所创,王重阳认为道、儒、释的核心都是“道”, 宣扬“儒门释户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应“心中端坐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 主张三教合一。教其门徒讽诵《孝经》、《心经》、《道德经》。其弟子们也都继承他的主张,高唱三教同源一致,力倡三教平等,仿释教建立道教丛林,全真道士住丛林,重清修 (20 )。因而道教将玉皇殿安然选址建在清凉顶下,与千尊石佛及观音大士“和谐相处”。全真道虽倡导三教合一,但绝不会主动在自家的栖身修炼之地雕凿佛像。
迄今所知,佛教进入荣成境内最早的时间是在唐代。查唐代有关史籍及地方文献,未见有“千真洞”与“千佛洞”之载,更兼千佛洞里的佛像,并不具备唐时雕凿风格。1988年,浙江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在其《游槎山日记》中曾云:佛像系明代石雕,是我国近古佛教雕刻史上罕见的遗例。考,在今铁槎山三清宫前东侧,所竖元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增福延寿宫碑记》中刻有“南望波洋,东涌霓虹,西睹千像”之碑铭;另在光绪《文登县志》望浆院辞条下“节录至正元年重修望浆院记”中,亦载有“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的碑刻,知在元至正年间,该洞已有石雕佛像。故明代雕像之说不足采信。我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1981年来山东省博物馆进行学术讲座时,曾谈及山东地区的佛教遗迹,认为铁槎山千佛洞乃系金代佛教石窟;2010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业务指导组组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容大为及有关专家认定,千佛洞内的佛像雕凿时间为宋金时代。
参考资料:
(1)光绪《文登县志》卷八中,人物一。
(2)郑培靖,字清和,号静心斋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刻字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将军书画院副院长、《新世纪领导者》杂志社总编等职务。
(3)尉明宽,字东野,国际文人画家总会常务理事、中华文言文应用学会常务理事。精研书法,笔墨遒劲;画风雄健清雅,尤擅画鸡,有“司晨将军”之美誉。
(4)荣成市文物管理所2009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资料,槎山千真洞石刻造像。
(5)荣成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荣成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
(6)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寺观。
(7)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寺观。
(8)嘉靖《宁海州志》卷之上,地里第一,山川。
(8)康熙《靖海卫志》(民国间[1912—1949]抄本).增补.山川.北京图书馆钞藏。
(10)雍正《文登县志》卷九,艺文志,诗。
(11)雍正《文登县志》卷一,疆域志,山川。
(12)雍正《文登县志》卷九,艺文志,诗。
(13)乾隆《续登州府志》卷二,山川。
(14)徐世昌撰:《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三十三。
(15)道光《文登县志》卷一,山川。
(16)李绿野编著:《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432页。
(17)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三,山川。
(18)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七,疆域志第三,山川。
(19)道光《荣成县志》卷十.寺观。
(20)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资料组编:《我国主要宗教知识简介》(内部资料),1982年11月。
(王福明:荣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理事、荣成市作家协会理事、荣成市卫生局原副局长;
张起明:荣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顾问,荣成市文物馆原馆长。)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丁汝昌年谱
(接上期) 11月20日(十月二十三日),丁汝昌在威海就旅顺各军将领函请救援事,致电李
-
《北洋海军“来远”兵船管驾日记》阅读报告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沈津教授的大作《中国珍稀善本古籍书录》中,有一篇介绍《北洋海军
-
漫话威海湾
登上环翠楼眺望刘公岛,碧蓝的威海湾就在眼前,600多年前威海卫古城就座落在威海湾的西
-
博物馆要维护好自家微博
现在博物馆开设微博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微博建立之后,博物馆怎样从观众的切实需求出发
-
从威海武备学堂炮学教习发迹的段褀瑞
民国时期,段祺瑞的大名在国人心目中如雷贯耳,但真正知道他从安徽来威海在武备学堂一
-
读《清末民初的荣成教育》有感
李继发先生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2期(总第45期),发表《清末民初的荣
-
首任北洋水师总兵林泰曾旧照首次发现
林泰曾生于1852年,为林则徐胞弟林霈霖长子林龙言第四子。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寡嫂养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