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晓春

出处:甲午网栏目:44期文博论坛馆刊发表日期:2014年6月6日

摘要:蓬莱阁管理处在数字化技术方面有两项工程在中国名楼中率先展开:一是对蓬莱阁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实现数字化保存。二是蓬莱阁景区实现数字化监控管理……

关键词: (暂缺)

名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名楼文化既属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又有别于世界其他建筑文化。中国名楼文化以别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同时又以其诗词文赋、楹联匾额、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形式,构成其独具特色的名楼文化。目前,我国古代名楼陆续修复,名楼文化所包含的有形的建筑文化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文化体系,也应引起中国名楼保护工作者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从名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试做探析,就教于国内外专家学者。

一、名楼文化的传承

名楼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前人的文化成果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整理与吸收。但是,有的名楼景区对于名楼文化的传承,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仅有简单的册页资料,名楼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工程尚未系统性地开展。我国的名楼景区的发展已经进入同质化竞争时期,对于名楼景区来说,文化是生产力,文化是景区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大国与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其文化特质必须具有包容性、输出性。因此中国的名楼文化,应该进一步敞开胸怀,广泛吸纳世界的优秀文化,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质,传播与输出优秀的文化元素,以呈现给国内外游客。蓬莱阁管理处在扎实发掘和传承蓬莱阁文化的同时,注重采纳先进的技术手段,使蓬莱阁名楼文化更加科学地传承与发展。

1、开展数字化工程

蓬莱阁管理处在数字化技术方面有两项工程在中国名楼中率先展开:一是对蓬莱阁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实现数字化保存。1989年,蓬莱阁管理处聘请天津大学著名古建专家王其亨教授率领的团队,对蓬莱阁古建筑群每个单体进行科学测绘。后又聘请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专家,对蓬莱阁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其后,天津大学对蓬莱阁古建筑群的制图全部数字化,使蓬莱阁古建图纸的数字化存储能够得到永久保存。蓬莱阁古建图纸的数字化存储技术,走在了全国名楼景区的前列。二是蓬莱阁景区实现数字化监控管理。蓬莱阁管理处管辖景区范围达5.8平方公里,内有丹崖山与田横山两座山峰及数平方公里的海岸面积。针对景区范围大,游客日益增多的现状,蓬莱阁管理处投入巨资,安装数字化监控设施,新上监控探头1000余个,将景区的每个区域都纳入监控管理范围,以机防代替人防。数字化技术监管全部景区,在全国名楼景区中也是率先开展。

2、开展碑刻保护工程

蓬莱阁与曲阜三孔、泰山岱庙构成山东古代三大碑林景区,碑刻琳琅满目,史料价值极高。近20年来,蓬莱阁管理处先后聘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两次对蓬莱阁的碑刻进行保护。采用有机硅材料封护,玻璃罩、有机玻璃罩封护,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效果。但是正像全国名楼景区的古代碑刻一样,蓬莱阁露天展示的碑刻在自然状态下日趋风化,国内文物保护界采取的有机硅等有机材料封护碑刻,面临保护材料老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代碑刻的自然风化以及现代各种腐蚀等问题,古代碑刻保护成为名楼景区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3、整理出版蓬莱阁文字资料

蓬莱阁管理处组织专业人员,编辑出版《蓬莱阁诗文集》,由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蓬莱历史文化研究》连载。全书共分9编:一、葛家修编写的蓬莱阁志;二、蓬莱阁碑刻诗词:收录80余首;三、蓬莱阁碑刻散文:收录38篇;四、文献刊载蓬莱阁诗词:收录100篇;五、文献刊载蓬莱阁散文:收录25篇;六、高丽和朝鲜使节咏蓬莱阁诗词:收录28首;七、蓬莱阁藏石刻碑文:收录33篇;八、蓬莱阁匾额楹联:收录80多幅;九、作者小传:收录百余名。诗词散文附有注释,大部分配有碑刻照片,图文并茂。该书共13万字,可谓集蓬莱阁诗文之大成。

《蓬莱阁诗文集》的特点是,在编录诗文的同时,还辅以原碑刻图片,形象、直观,突出了文献的观赏性。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收录了许多篇至今未曾辨识、遗漏的碑刻诗文。千百年来,众多骚士墨客或仁人志士被蓬莱的山水所感动,更折服于丹崖的灵性与仙阁的神韵,或记事铭史、或抒怀言志,风风雅雅、挥挥洒洒。这些辞章、翰墨经过后人刻制并保留在丹崖山的各个角落,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现在,蓬莱阁景区的碑刻已是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成为蓬莱阁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然而,这些记载着珍贵史料的石碑,由于长时间的雨剥风蚀和战乱的破坏,大部分出现风化、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无法辨认,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中不足和遗憾。因此,尽快通过科学手段将现存碑刻进行拓制,并正确辨认诗文字句,以防止碑刻因继续风化而造成文化遗产的漏失。《蓬莱阁诗文集》所收录的130多篇碑刻诗文,其原碑刻大都做了拓制,在此基础上对模糊不清或有争议的字句反复进行考究、探析,力求准确无误,确保诗文内容的完整性。另外,文集所记载的130多块诗文碑刻多半是第一次被全面整理并以文献的形式公布于世,其中不乏对研究蓬莱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碑文,这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蓬莱阁名楼文化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蓬莱阁管理处编辑完成30万字的《蓬莱阁》专著,即中国名楼丛书——《蓬莱阁》卷。全书共分9章,第一章:人间第一楼——蓬莱阁;第二章:千年军港——蓬莱水城;第三章:抗倭名将戚继光故里;第四章:仙境新景;第五章:名阁藏珍;第六章:山海奇观;第七章:轶事与传说;第八章:诗文楹联集;第九章:蓬莱阁大事记。《蓬莱阁》专著集蓬莱阁古今文字之大成,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二、名楼文化的创新

如同中华文化面临的困惑一样,名楼文化发展到今天,也面临新的瓶颈——这就是不断创新的问题。名楼文化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才能不停地发展。蓬莱阁管理处在名楼文化创新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利用楹联这种文化载体,举办当代全国性楹联大赛;在文化传播和输出方面,先后参与举办:“登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蓬莱古船国际学术讨论会”;与韩国海洋文化遗产研究所签订“中韩海洋文化遗产共同研究项目”,双方定期派出学者进行研究交流等,使名楼文化在海内外不断传播与拓展。

1、召开全国性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

蓬莱阁管理处利用蓬莱阁建阁950周年之际,筹备召开全国性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术论文60余篇。为确保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专题性与专业性,组委会仔细筛选,最终录用参会稿件55篇;邀请国内50位专家参会,与会专家分别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人民日报社、海军装备部、北京社会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等共计30余家单位。论文主旨涵盖蓬莱阁文化综述研究、专题研究、诗文研究、风俗研究、文保研究五大类;论文内容涉及蓬莱阁的建筑特色、蓬莱阁道教文化、蓬莱阁单体建筑的定名与断代、蓬莱阁匾额与楹联、蓬莱阁诗词、蓬莱阁文献与碑刻、蓬莱阁赏石文化、登州港和蓬莱水城的历史变迁、登州港出水瓷器、蓬莱水城出土古船的断代与研究、蓬莱水城保护设计,苏轼、戚继光、宋庆等历史文化名人与蓬莱阁,以及对蓬莱水城备倭都司与登州营的评述等。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汇集了国内顶尖专家的研究力量,征集到了清朝美国传教士拍摄的珍贵蓬莱阁古建筑群照片,以及国家图书馆藏蓬莱阁已消失的碑帖资料等,作为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其四十万字的文化含量,必定会惠及后世。

2、举办名楼专题的全国性楹联大赛

中国的楹联文化,是中国名楼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镌刻于名山大川殿堂楼阁、园林台榭、寺观庙宇、碑塔陵寝、城垣桥堡之上的风景名胜联,如璀璨的明珠,将胜迹装点得瑰丽典雅,古风盎然,为我们研究历史、文化、哲学、美学、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古代和近代,骚人文士为仙境蓬莱阁题联颇多,但历经战乱沧桑,所剩无几,建国后经修葺,增补和修复了一些楹联。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楹联教育的缺失,我国的楹联创作人才面临青黄不接。出于名楼文化创新的考虑,蓬莱阁管理处筹备举办全国性的名楼专题楹联大赛,以聚集全国楹联界的人才力量,开展蓬莱阁文化的楹联创新。2009年7月,蓬莱阁管理处联合中国楹联学会、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烟台市楹联家协会共同举办 “蓬莱阁杯”海内外征联大赛活动。这次活动旨在继承和发扬蓬莱阁历史文化传统,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增添其魅力,扩张其张力,并借助楹联的文学形式,开展一项蓬莱阁名楼文化的新文化工程。

这次征联是按蓬莱阁的11个景点分别征集,包括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三清殿、吕祖殿、弥陀寺、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登州古船博物馆、备倭都司府、黄渤海分界座标。数月内,7000余副联稿从海内外汇集于蓬莱阁管理处。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全国联界权威专家评出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15名,入围作品300副。这次联赛,无论从楹联的数量和质量,还是组委评委的权威,在中国皆数一流。大赛后蓬莱阁管理处组织专家,编辑蓬莱阁楹联集,名为《仙阁神韵“蓬莱阁杯”海内外征联大赛作品荟萃》。为了纪念2009年大征联活动,还从征稿中选出2009副优秀联作,编辑成书。历代楹联,附录其后,内容更显丰厚恢弘。《仙阁神韵》已于2010年9月出版。

3、创新名楼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色

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名楼中唯一建在海边山峰上的古建筑群,前望蓬莱城市,烟雨万家;北倚渤黄二海,浩渺无际,蓬莱阁文化中海洋文化底蕴深厚。蓬莱阁下的登州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也是我国与日本、朝鲜进行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1984年和2005年在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和出土了四艘古船,其中两艘为朝鲜半岛古船,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蓬莱阁管理处为此修建了登州古船博物馆及新建蓬莱古船博物馆。在登州港古船发现原址建起的新蓬莱古船博物馆,计划于2012年开放,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展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内展出出土于登州港4艘古船,分别为长28.6米的元朝古船、长21.5米的明朝古船,以及两艘朝鲜古船,其中一艘长17.1米;还展出古代石碇、木椗、铁锚等锚具,以及出水的中国历朝陶瓷器、日本瓷器、朝鲜瓷器等珍贵文物。蓬莱阁管理处还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在专业人才中,有一人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有两人的两篇论文,同时被国际会议选用发表。先后出版《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蓬莱古船》、《朝鲜使节咏山东集录》、《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等书籍;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使蓬莱阁管理处成为中国北方古船与航海研究中心。

三、名楼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建议

1、创办全国性学术刊物

自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每年举行全国性会议,同时出版《中国文化名楼》会刊,因是内部资料,不属于国家正规出版物。建议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积极争取将会刊《中国文化名楼》,申报为正规出版物,以扩大名楼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各名楼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各大学、研究所等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正规的学术交流园地,从而拓展名楼文化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及影响力。

2、组织定期召开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

名楼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在于研讨交流。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作为国内唯一名楼文化学术团体,应定期召开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引领和推广中国名楼文化的发展。2011年8月,适逢蓬莱阁建阁950周年,蓬莱阁管理处以此为契机,召开了全国性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3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50人出席了会议,并出版了40万字的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举被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律资研究员评价为全国首次名楼文化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建议各名楼单位应聚集全国学术界的研究力量,开展各自名楼的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以为后世留下当代名楼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

3、设立全国名楼文化专家库

目前中国各地正在进行史所罕见的城建工程,有的地方出现拆除真的古建筑,修建新的仿古街区;有的城市恢复建设名楼景区,因缺乏古建文化支撑,致使复建名楼景区不古不今、不土不洋,败笔极多。建议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设立全国名楼文化专家库,为全国各地古代名楼的恢复及新建仿古景区,提供策划、咨询、论证等技术支撑,并逐步建立起全国性名楼文化的专家队伍。

 

参考文献:

1、蔡志书:《蓬莱阁文献综述》,《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版,84-98页。

2、位仁田:《蓬莱阁楹联艺术浅析》,《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版,69-83页。

(作者:山东省蓬莱市蓬莱阁管理处登州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发表回复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