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珺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学苑杂谈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耻辱和血泪的历史。外强入侵,国无宁日;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 [&hellip…

关键词: (暂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耻辱和血泪的历史。外强入侵,国无宁日;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国家,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帝国败给了日本“蕞尔岛国”,在日本的马关春帆楼,上演了令中国人耻辱的一幕。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继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第四次战争。在战争中,清政府采取消极避战的作战方针,极大地压抑了广大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随着清军接连战败和日军步步进逼,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转请美国驻北京公使出面调停。日军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持续八个多月的战争,已出现财政空虚和军需缺乏的困难。同时,日本在中国连连得手,也触犯了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由于诸多因素,日本政府同意议和。

1895年1月,清政府派户部寺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中国议和代表抵日本后,即处于日本弁兵的监控之下。中国使节书信往来,日人“先拆阅而后送”。以致发生不允许张荫桓发密电,扣压中国国内电报,侮辱中国使臣之事。所谓的“和谈”就是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开始的。其实对于中国没有什么好谈的,日本早就准备好了媾和条约方案。果然在双方互换敕书时,伊藤博文抓住清廷敕书中的“裁决”二字,咬定中国代表无全权,指责中国无讲和之诚意,却声称日本代表则实有全权。其实清廷敕书中“转奏裁决”与日本敕书中“朕亲加检阅,果真妥善,即便批准”的意思一样,双方代表所谓的“全权”,都不是绝对的。日本却以清政府议和代表“全权不足”为由,破坏和谈,其险恶用心一目了然。鉴于此,清廷不得不照日方要求“改国书”,“将定约、画押、互换各节全权叙入”。可即使这样也无法改变日本的既定方针。日本方面转电北京:“虽允可再开商和议,总须中国派从前能办大事有名之员,给予十足全权责任,方可再行开办。现派之二大臣既未得商此事,即不准仍在日本候信。”就这样,代表大清国议和的中国使臣,在日本受尽污辱诋讪后,又被其驱逐出境。张荫桓、邵友濂离开日本前曾致书伊藤博文,提出“查中国敕谕,往外国议约,其格式向与此次相同,向未闻他国不接受也”;“议和大臣向来应得之权利,本大臣不能照享,实出意外”等的说辞。此番说辞流露出张邵二人对此行的愤懑、无奈之心态。

日本拒绝中国使节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其目的有二:一是等待占领刘公岛并最终消灭北洋舰队,这样可使日本在和谈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二是迫使清政府改派奕䜣或李鸿章来日本和谈,以期达到它的“三个条件”,即“朝鲜独立、割让土地和赔偿军费”。

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月初,清军在辽东全面溃败,京津危急。清政府为形势所迫,竟不顾全国人民抗战的呼声,答应日本的“议和”条件。

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参议江苏存记道李经方、参赞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罗丰禄等官员及随员、护卫、仆从共135人,前往日本马关。

马关,又名下关,因下关海峡而得名,是日本由东海岸西出日本海和黄海的重要水上通道。甲午战争期间,日舰通过这里驶向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航程。日本选择于此谈判,即是为威慑中国使臣,使这次和谈成为对中国最大限度地掠夺的和谈,达到其卑鄙龌龊的目的。

3月20日,中日双方在日本的马关春帆楼举行第一次谈判。此时的春帆楼装修一新,从正厅到二楼的楼梯铺上了华丽的地毯。足见日本对此次谈判的得意亢奋。中方谈判代表为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参议官李经方、参赞官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及日文翻译卢永铭和罗庚龄。日方谈判代表为日本首相全权办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已代治、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及中文翻译陆奥广吉、楢原陈政。双方互换全权文凭后,李鸿章宣读了拟请停战的备忘录,提出“于开议和约之始,拟请两国水陆各军即行一律停战,以为彼此议商和约条款地步”。日方敷衍以“此事明日作复”。作为战胜者,伊藤博文处处显示着自己的优势地位。他讪笑中国前使未完成使命,乃是敕书不完备,无诚心求好之结果。伊藤讥讽使臣,表现极为无礼。在春帆楼的会议桌上,一直表现得颐指气使,飞扬跋扈。

3月21日,中日双方之第二次谈判于春帆楼如期进行。此次谈判日方以酷苛条件,使中国方面打消了停战的念头。日本的条件是:第一,日本军队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且将该处之城池堡垒、清国军队、武器军需交与日本;第二,天津山海关间之铁路当由日本国军务官管理;第三,停战期限内日本国军队之军需军费,应由清国支补。如答应以上各款,则停战日期、停战期限及日清两国军兵驻守划界并其余细目,应即行议商。李鸿章听完日方复文连呼:“过苛,过苛!”他再三向伊藤博文恳商,伊藤只是傲慢地鄙视着中方,并限定于三日内作出答复。清廷接电日方的停战要款,均觉“要挟过甚”,随派员往各国使馆商酌,各公使皆以先索议和条款为要。于是电复李鸿章:“前三条万难允许,必不得已,或姑允停战期内认给军费。若彼仍执前说,则以难允各条暂置勿论,而先得议款为要。”并让李鸿章讲明朝廷诚心议和之意,婉与磋磨。

3月24日,李鸿章于第三次谈判,告知日方“所复停战节略内要款情形,万难照办”。李鸿章唯恐和议中梗,又委曲求全说:“本大臣尽心议和之始愿,从未稍减,以期两国和局之早底于成也。”先前所提的停战之议,还没达成共识,李鸿章又要求日方出示和款。这就达到了日方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按照国际惯例,开始议和谈判就要休战。但日本为使清政府接受它的全部要求,一方面在谈判桌上肆意勒索;另一方面派兵攻占澎湖,以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同意割让台湾。孰料就在此次谈判结束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迫使日本不得不答应停战。

李鸿章结束谈判后乘轿返回其下榻的引接寺,途中被一暴徒刺伤,子弹击中左颊,血流不止。其实发生这样的事决非偶然,完全是受日本国内主战派叫嚣的扩张主义的影响。李鸿章遇刺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很是不安,一怕李鸿章借此回国,中断谈判;二怕列强乘机干涉。日本政府几经权衡,于30日,两国使臣签订了《中日停战协定》。停战条款的签订,表面上是日本政府作出的让步,实际上是日本政府巧妙算计的结果,只对日本一方有利。该协定只规定在奉天、直隶、山东等处停战,而将台湾、澎湖排除在外;停战期限为三周,以强迫中国在限期内满足日本的要求等。可李鸿章认为能够实行停战,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对条款的内容也就不再进一步争论了。也许他在暗自庆幸自己的“因祸得福”。他没有想到缔结停战协定,只是日本设下的一个陷井。

由于李鸿章受伤,故没能出席4月1日的第四轮谈判。由李经方代替与日本商谈关于议定和约的程序方法。日方提出逐条进行议商的办法,李经方力主在全部条款阅毕后再逐条进行议商。日方虽答应,但提出和约底稿出示后,中方须在三日或四日内作出答复。日本深知勒索太多,而列强在中国各有利益,各有图谋,条款内容一旦泄露,便会遭到列强干预或反对,所以极力使媾和条款保密。

李鸿章虽早就知晓日本所欲甚奢,但还未料到其贪婪到如此程度。所提和约,获取的利益远远超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清廷接报日本和约内容,急电密告英、俄、法三国公使,希望借助列强阻止日本。清廷内部就让地一节,发生争执,意见相持不下。有人力主台湾不可弃,有人主张弃台保奉天南部。最终弃台派占了上风。清廷在左右为难中,电旨李鸿章:“极尽驳论而不能得,不得退避不言。”然对割地无肯定指示。清廷在割地问题上仍然抱有幻想,后又指示李鸿章:“让地赔费不嫌反复辩驳。”清廷哪里知道,中方来往密电,早已被日本掌控。日本方面担心拖延谈判夜长梦多,不如尽早下手。他们考虑到李鸿章的威望和影响,提议清廷予李经方以全权。清廷正急于谈和,觉着当无不可,遂“添派李经方为全权大臣”。日本正为下一轮谈判精心准备着,决定“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

4月10日,中日全权大臣在春帆楼举行第五次谈判。日本政府考虑到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为缓和矛盾,对和约底稿稍作改动。伊藤博文拿出准备好的改定条款节略,对李鸿章说:“今日之事,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虽就赔款和让地两项进行辩解,但被日方断然拒绝。伊藤扬言:“若再商改约款,故意迟延,即照停战款内和议决裂此约中止办法。”日方以战争再起施行外交讹诈。李鸿章见伊藤毫不松口,便要求改日答复。

李鸿章面对伊藤的恫吓,急电北京请旨定夺。而清廷的电旨尽是些让李鸿章“相机因应”之词,没有强制性的命令和实质性内容。不得已,李鸿章又求日方对让地赔款两项酌为减轻。日方获悉了中方往来密电,声称:“恐不待停战期满,已先开战。”李鸿章感觉到日方愈逼愈紧,无可再商。又闻听日本已派遣运兵船二十余艘,由马关开赴大连湾。他不敢怠慢,再次致电总理衙门:“事关重大,若照允,则京师可保;否则,不堪设想。”君臣皆惟恐京城不保,连复两份相同内容的电报,谕李鸿章即可定约,又嘱咐“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

4月15日,第六次谈判还在春帆楼进行。相同的地点,相同的人员,不一样的只是中日使臣的心境罢了。日方胸有成竹,中方垂头丧气。李鸿章不惜费尽唇舌恳求日方作出让步。日方知清廷许李鸿章以权宜签字的权限,决定强硬到底。这次会谈整整进行了五个小时,不管李鸿章怎样周旋,日方始终不肯作丝毫让步。不得已清政府只好屈从于日本,而日本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

4月17日,中日使臣在春帆楼举行条约签字仪式。历时29天的“和谈”,清廷最终还是以割地赔款满足了日本的欲望。在日方的淫威逼迫下,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议订专条》三款及《另约》三款。该条约割地之多,赔款之巨,都是空前的。仅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清政府3年多财政收入的总和。它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此,清政府债台高筑,国家愈来愈衰弱,人民愈来愈贫困。而日本正是得益于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其经济和军事迅猛发展。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法西斯道路。

“万顷云涛玄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这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七年,清末教育家吴汝纶考察日本时,在马关触景生情所作的一首诗。他悲愤地题书:“此为伤心之地。”

今年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11周年,回顾百年前这段耻辱史,为的是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更好的面对未来。今天的中国早已结束了任人欺凌宰割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正迈着雄健的步伐跨向新世纪。然而,马关春帆楼那耻辱的一幕却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Comments are closed.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