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暂缺)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
关键词: (暂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intangible英译是无形的,亦有译作非物质的),该公约清楚地指出: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并会在与自己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是与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认同,并激发起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关于非物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联合国《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是这样界定的:(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把自己内在的精神活动(无形),通过各种可见、可闻、可感、可说、可触的形式(有形)表现出来,因之,文化的产生必以“有形”和“无形”相互结合为可能。所以我们说,所有文化都兼具“有形”和“无形”两种性质。例如,现在不管是博物馆还是民间,都还存有不少古代泥塑雕像作品这些物质性的遗留,作为泥塑本身是“有形”的。但因为年代久远,有些遭人为破坏,需要修复还原,但是怎样配料才能使修复之处与原型合为一体呢?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都无计可施的时候,老一辈的工匠艺人利用绝技、手艺与代代相传的秘方,最终完美地修复了这些古物。这些从他们口传心授的传承,到艺术构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制作过程中的行业规矩、信仰禁忌等等,都是人们难以看到和难以触摸到的,这就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旦老艺人离去,他身上承载的非物质遗产就会随之消亡。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这个概念,才能瞄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对象。
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的各种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许多产生时间早于中国文化的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古埃及的古老文明,都早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中国文化虽然没有断绝,但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有些文化传统已经淡化,甚至正在消失。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已经没有多少是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就连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中,也已经掺杂了很多外来的、主要是西方的词汇,如此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我们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我们将日益远离自己的文化传统,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物将与我们现在的文化失去联系,成为死的古董,就连修复和保存都无从做起,这并非危言耸听。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使者的管祥麟先生曾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艺术名片。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的。比如,目前流行乐坛中,深受青年人喜欢的歌手周杰伦,他演唱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在歌词创作中就分别汲取了古代诗词和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些因素。可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文明如何进步,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文化艺术才能枝繁叶茂。有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民族的消亡首先是它的文化的消亡。因此,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肌理,也是民族传承的根基。管祥麟还表示,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才是对民族负责任。
三、怎样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由政府主导,传承者、学术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目前,我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主要有四种:政府、传承者、社会资本、学术界。作为政府,要制定政策制度,以国家行政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2005年3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2月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本来由民间或社区控制的行为转化为官方控制的制度。因此,如果认识或措施上出现偏失,将会酿成大面积损害;社会资本介入保护,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但有的更多地关注回报与利润,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被资助者操纵而破坏原有的传统,从而沦为专供旅游者消遣的表演项目;学术界地位相对超脱,是一支可靠的科学保护力量。他们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专业理论指导,但他们无主导权,没有雄厚的资金来源,又较少具体参与,力量很有限;人民群众(传承和享有者)置身实践的中心位置,是“保护”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力量,但没有政府支持、专业指导、资金投入,“保护”就无从谈起。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由以上四方保护主体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监督,保护工作就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保护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人体之“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这就给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一定困难。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无形”,但它毕竟托付于一个个具体可见的人——艺人、匠人、歌手等。例如,中国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三大史诗之一的藏族的《格萨尔》,它的流传主要是靠唱诗人的口头演唱。虽然我们现在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在书面整理《格萨尔》史诗,但是为何我们不同时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来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事实也一次次证明,只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活着,传统文化遗产的行为就不会消失;只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在坚持自己的传统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在招徒授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
(三)要整体保护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整体保护是关键,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然。无论何种文化遗产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产物,抛开具体环境,文化遗产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那些具有活态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没有了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有些学者和专家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象比喻为“活鱼要在水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池水中的活鱼,其生存环境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水中养鱼,要让鱼儿在适合它们的水中生长。如果只顾着喂鱼好的食物而忽视了更换新鲜的池水,鱼儿也无法健康生长。从这个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就是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营造一个更加宽松,更适合其发展的原生态环境。随心所欲地改变其原有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或是使传承人离开他所生存的原有环境,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也会因此而消失。
(四)培养享有者
“享有者”,即认同它、享有它的群体。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全部生机活力,实际都存在于生它养它的民族或民众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有认同它、享有它的人群,因为,一切文明都是人创造的,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创造它、享有它的人群,那它的存在就会毫无意义,最终慢慢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某一个时期、某一部分人的事业,而是一件全社会经常性的、需要通过代代相传的事业。这就需要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保护意识,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让“保护”进入日常生活,深入人心,代代相继。
日本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各传统乐器流派,每年都要定期举行数次以技艺教师或学员为主的“发表会”,即在正式的剧场或公众场合举行公开免费的各流派传统曲目演奏会。具有高级别称号的大师们,则举办售票的公演。通过这些演出,既起到了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又使普通国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氛,从中领略传统技艺的优雅。正是在这种有组织的、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大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使日本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这就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日本经久不衰地保存下来的一个秘诀,即群众的认同基础。
综上所述,在快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好中华五千余年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多年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比如对京剧、昆曲艺术的弘扬等等。通过这些留存至今的“无形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寻找到民族的根,民族的精神。这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我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而这精神内涵,正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胡锦涛同志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口号的提出,又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资源,发动群众,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弘扬中华文化,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孟慧英:《略说“无形”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6/01
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6/01
程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和谐社会建设——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者和享有者的重要性》(佛山市博物馆网)2006/08
(作者单位: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助理群文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清政府也曾致力于改革
受甲午战争惨败于日本和战后民族危机的刺激,清朝统治阶级上上下下已经整体上认识到效
-
陆奥宗光与“陆奥外交”
陆奥宗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关键性的人物之一,在其外交大臣任内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
-
丁汝昌年谱
(接上期) 11月20日(十月二十三日),丁汝昌在威海就旅顺各军将领函请救援事,致电李
-
甲午战争后的程璧光
程璧光,福建船政学堂毕业,曾参加甲午战争,担任过民国海军总长,主要的功绩是率海军
-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周年。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难,创深痛巨,永远值得
-
不倦的精神 永久的丰碑 ——痛悼师友戚其章先生
回顾戚其章奋斗的一生,有许多感人至深,令人铭记和学习的东西。首先是他孜孜以求,始
-
清朝时期的威海卫
自清军到了胶东半岛后,威海卫的明朝官吏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私下各谋后路。明崇祯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