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寒梅 孙秀华

出处:《甲午纵横》栏目:文博论坛发表日期:2011年6月20日

摘要:“创造古希腊的是历史文明,珍惜古希腊的是现代文明”。希腊人珍惜古希腊,他们对历史深刻的理解与崇拜,他们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为他们赢得了全世…

关键词: 保护利用文物古迹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也跃上了新的层次。而旅游作为社会文化生活中最有意义和活力的活动,已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一种方式,为大多数人认可。旅游业的兴起,使人们愈来愈重视旅游景点的开发,这包括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的开发。由于缺乏足够的专家论证指导与规划管理不到位,开发中的盲目性、破坏性已日趋明显。特别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性开发,已严重损坏了文物古迹的历史面目,毁坏了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风貌。本文将就文物古迹的开发与保护利用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始皇东巡遗址天尽头。那时,它还没有被规模性开发,只是在进入实质旅游区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象征性的大门,远远看去煞有气魄。由此门进入旅游景点区域,步行在弯弯曲曲通往最后风景的古道上,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特定时空中,脚踩坎坎坷坷的岩石与土砂,驻足观望水天一色的无尽风景,觉得盘旋的海鸥也似乎在发出远古的鸣叫。追想一代帝王叱咤风云的龙颜和他那战马嘶鸣的军队,历史象电影一般在浸染着咸腥味的海风中一幕幕闪过,这空间此时此刻似乎已经与外围阻断,只容留我自己。去年,当我再去那里的时候,这里已是面目全非。据说,为了方便游客轿车的驶入,由大门开始,将整齐明亮的花岗岩一直铺到最后的石碑下,再往前一步,便是波涛汹涌的海浪。尽管我们无法强迫自己承认这一现实,但这毕竟已成为现实了。沉重繁杂的历史在这里已被花岗岩彻底封杀,古代帝王走过的脚步已被泯灭,历史的回音在这里变成了无知的浮笑,秦皇汉武刀戈剑戟的寒光在这里变成了照相机启动时的快感,历史变成了徒有一段奇异故事的岩石堆,成为一座招财纳宝的灯塔。它令人沉思的历史,它耐人寻味的故事,因为这历史环境风貌的面目全非,就象这工整细腻的花岗岩地面一样单调苍白,空空如也。秦始皇的威仪不见了,他浩大的车辇长龙不见了,他求长生不老药的虔诚之心不见了,强大的秦朝不见了,历史的感悟消失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天的游戏。”1“天尽头”还会吸引游客吗?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建国不到三百年的美国人如何竭尽全力地保护了一个历史小镇——威廉斯堡,连罗斯福总统也参加了保护小镇的活动。

威廉斯堡——美国政治制度的摇篮,曾经是殖民时代弗吉尼亚的首府所在地(弗吉尼亚是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比第二个殖民地普利茅斯早建10年),曾经诞生了三位美国总统和一大批政治领袖,当然也是美国名副其实的文化古迹。然而二百多年时光的打磨,威廉斯堡在工业革命和都市化的大潮中衰落了。它的旧房舍已经开始老化甚至坍塌,殖民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每一条街道,都在接受着不断地调整和分割,这里的后代按照新的生活要求来改造小镇。19世纪末,小镇已经开始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隐去,殖民时期的威廉斯堡眼看要消失了、沉亡了。是一位虔诚之至的老牧师威廉•古特温用自己的拳拳真情,说服并感动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他们怀着对美国历史的挚爱,慢慢收购了整个小镇,并展开了激动人心的修复工作。复原的殖民时代的威廉斯堡于1934年向公众开放,基本上保持着二百多年前的风貌,使其作为美国殖民历史的见证,完整地呈现于后人面前。

今天三百年前的威廉斯堡的一屋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原来的样子,就连生活在这儿的人们还保持着从前的数量和生活方式。来这儿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上至总统,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在小镇上的每一条胡同中穿行,可以在每一处房舍里落座。人们漫步小镇,轻轻地抚摸小镇,读着小镇的泥土和砖瓦,就象突然回到了三百年前的时空中,浸染在如火如荼的殖民旋涡中。在这一特殊环境里,谁能不畅想和回忆,谁能不浮想联翩,谁能不用对祖先的真诚去体味祖先所演绎的一段段震撼天地的历史……小镇外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它的车位常常是满满的,这儿停放着所有来小镇的轿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我又想起了古希腊的石头,希腊人最得意的三样东西就是阳光、海水和石头。从神庙到露天剧场到城堡,古希腊是用石头砌起来的。然而历史总是喜新厌旧的,昔日的圣坛、竞技场和城堡,被时光的筛子一遍遍筛过,剩下的只有破碎的房宇、残垣断壁、断碑,兀自竖立的石柱、东倒西歪的柱头柱础,历史遗弃了它们,但希腊人却珍惜它。他们保护遗址的方式有些特别,他们决不去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根石柱千年前倒在那里,今天决不去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他们使人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是历史的表情,是命运的印记。当然常有文物医生来,为正裂开的石头注射加固剂,定期清洗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小心翼翼地做着,好象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需要呵护的生命。

“创造古希腊的是历史文明,珍惜古希腊的是现代文明”2。希腊人珍惜古希腊,他们对历史深刻的理解与崇拜,他们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为他们赢得了全世界游客的青睐。

我又想起了我们中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老学者为保护平遥古城原貌,四处奔波呼吁,经历了无数磨难与嘲讽,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心血才使这座相传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扩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统治中国金融经济近三百年的“华尔街”完整地保存下来。1997年,作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与云南的丽江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我敬佩那位美国穷牧师与洛克菲勒先生,因为他们为美国、为全人类留下了一座鉴定殖民时代威廉斯堡的活教材;我更敬仰保护了平遥古城的那位清贫的学者,因为他同样为中国也为全世界保存了16~17世纪中国的金融票号史。试想:如果威廉斯堡现在高楼林立,平遥古城霓虹闪闪,游客还会去威廉斯堡吗?会去平遥吗?

我们旅游看什么,看名山大川,看文化古迹。古迹是历史的缩影,是我们祖先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印鉴,是古人与今人对话的载体,是人们宣扬理想的神坛。我国是文明古国,我们拥有众多的古迹,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保护古迹意识的淡薄,它们有的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有的已苍老得斑斑驳驳,有的连痕迹也没有了。如今,我们真正的古迹并不是很多,它们正一天天减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枯竭。那么做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文物古迹呢?首先要尊重与呈现它的真实,只有真实才能体现它的历史真正价值。按照现代人要求强加予古迹上的拼贴和伪装,都是虚假的。在一些人眼里,古迹残损的部分只需修补一下就可纳客,只要方便现代人,古迹原来的空间也可按现在的要求拆装改造。历史在一些地方正扭曲、变形,使敬仰它们的人们遭受蒙骗。试想:当我们徜徉在这些难辨面目的所谓名胜古迹的街庭院落时,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汁原味的雕梁画柱,闪着金属光泽的装饰材料充杂于千百年遗韵的卯眼榫头中,古迹的历史感和文化特征是不是也飞到爪哇国里了。它会因徒有虚名的外表而戕害人们的心灵。如果虚假和横遭篡改的历史骗取了人们朴素的信任,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其次,任何克隆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克隆公园比比皆是,但它们无论多么真实地再现了古迹的模样,都不可能真正代替古迹。因为克隆的古迹没有任何历史容量,充其量只是一具徒有外表的历史躯壳。长城、故宫的历史容量和巨大的吸引力,就在她们的断垣残壁、红墙绿瓦中。再次,保护古迹与保护古迹的历史环境风貌必须同步进行。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据说荆轲刺秦王之前,思想上也是有反复的。他曾拉着侍女的手赞曰:好美的一只手。而燕太子丹恐其陷入小儿女情中,便将侍女的手砍下来相赠。这个故事常常被作为美学案例:脱离整体的局部谈不上美。文物古迹和它周围的一切,包括老城墙、老房子、老街道、古树、古寺庙、商家的立面牌匾等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环境,专业术语称之为历史环境风貌。如果将文物周边的整体环境破坏了,古风依存的文物古迹失去了应有的历史脉络而孑然孤立,就如同砍下来的美人之手。韩国首都汉城(今改称首尔)的南大门就是这样,一座古老的城楼,孤零零地被一群摩天大楼包围着,像一个现代派的大厅中的一件小古董。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传统历史街区,就是一个“美手”的典型。它在福州旧城中心,三条纵街七条横巷的结构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有坊墙券门,坊内立有清代坊里管理告示碑刻,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其中许多是名人故居(其中包括林则徐纪念馆)。1994年港商在此进行房地产开发,拆毁了街坊周边的房屋,规划建筑一幢38层住宅楼,在街坊中间搞了一个商业建筑大楼,虽然一些被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留了下来,但其他老房子和石板路全部变成了新住宅楼和小区的绿化地。这个方案的实施,彻底毁坏了历史传统环境,从此三坊七巷成为历史陈迹和图案资料,福州再也找不到如此完整的街巷风情了。古人在审美时讲究“物我两忘”、“心与景合”、“境由心造”,如果没有相对完整的历史环境风貌,人们欣赏古迹时的感悟也许就永远停留在表面上,古人的思维轨迹不会为我们捕捉到,旅游则真成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了。

是旅游的兴起,使人们开始理解保护文物古迹及古迹历史环境风貌的价值。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组成的“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组2004年6月28日在东方网发布:山西平遥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的1996年,国内游客只有10万人次,门票收入10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250万元。而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的2000年,这几项收入分别猛增为63万人次,780万元和7800万元,是1996年的6.3倍、7.5倍和6.2倍。2003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达3522亿人民币,相当于GDP的5.2%。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后的世界第五旅游强国及亚洲第一旅游大国,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对于每一个被明文列入旅游景点的地方,我都心存惊惶与怜悯,这不是杞人忧天。现在,不少景区文物点的利用已远远超出正常情况。如莫高窟由于游人增多,给洞窟带入大量微生物、二氧化碳、水汽、热量、噪音和震动,对脆弱的壁画、彩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日本著名学者大原启吉曾在他的《历史的环境》中,痛心陈述日本近代文物古迹遭受的四次劫难,其中最严重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当时不仅文物被毁,历史环境风貌也遭到破坏。事实上,如何避免在建设中破坏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风貌,已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1964年诞生的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就强调:“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化建筑包含着从过去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为子孙后代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历史信息传下来。”

若把文物古迹视为一种资源,那它就是一种不可再生、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珍贵人文资源,任何其他物质与人为的行为都无法替代。一旦开发造成资源自身的破坏,最终受损的还是经济发展。所以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对文物古迹进行开发与忽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都是极端错误的。文物古迹在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保留至今是何等不易!“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先民们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们记载了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历史。一个失去文物古迹的民族是一个漂浮的民族、一个丧失记忆的民族、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它就不会明察自己的昨天,正确认识今天和把握明天。”3

历史只有一部,而造就未来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愿我们不再因眼前的利益而城池失守,愿开发者在建设时能顾及历史文化的尊严,愿人们象希腊人珍惜他们的石头那样珍惜我们的文物古迹,珍惜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风貌,愿历史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真实地延续,愿我们的子孙能在感受现代文化浓厚气息的同时,依旧有机会陶醉于古老文化的享受之中,沐浴祖先的遗泽。

注:

 

  1. 余秋雨:《废墟》,《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第二版第255页。
  2. 冯骥才:《古希腊的石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语文》第三册第83页。
  3. 国家文物局主编:《穿越千年》,学苑出版社2001年北京第一版第286页。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发表回复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