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欣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暂缺)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临朐县目前已发现的各类文物遗迹200余处,已公布为全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37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冶源海浮山北齐崔芬壁画墓和齐长城…

关键词: (暂缺)

临朐县目前已发现的各类文物遗迹200余处,已公布为全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37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冶源海浮山北齐崔芬壁画墓和齐长城遗址临朐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遍及全县各乡镇,绝大部分在野外,保护管理难度大,部分文保单位近年来被旅游部门开设为重要旅游景点。由于游客的日益增多,在文物保护上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临朐县博物馆通过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部分文保单位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情况介绍如下:

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在临朐县有较长的分布段落,总长共计61460米,历经156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43490米,占总长度的70.8%,是齐长城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段。由于遗址分布面广,保护难度大,好多段落被群众挖城垦荒,个别段落,群众挖长城土使用。如:大关镇邵家峪长城烽火台遗址、沂山蜂子窝齐长城遗址等。针对种种破坏齐长城的情况,县文管部门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与有长城分布的所在乡镇文化站联系,将长城遗址的保护做为文化站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与所经村庄的村委会合作,组建长城遗址保护小组,村主任任保护小组组长,负责本村范围内的遗址保护;三是发展义务文物保护员,义务监督保护齐长城遗址。在开发利用方面,对遗址保存较好,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且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段落进行了适度开发。如:沂山东麓至穆陵关段沂泉村附近的长城遗址,通过道路平整,桥梁架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游客参观齐长城已十分便捷,目前这一段的齐长城遗址已成为沂山东麓的重要旅游景点。

石门坊唐代摩崖造像群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石门坊摩崖造像群位于临朐县纸坊镇潭马村西的石门坊风景区内,1993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造像群由于自然风化和历史上的人为破坏等原因,整体保护情况较差。摩崖造像群分两部分,一部分在石门坊北面石壁上,另一部分在西面石壁上,总面积达90平方米。佛像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北面,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造像下部为松软的页岩,风化较重,出现不少洞穴,下部形成空悬,极易坍塌。另外造像所处位置为风景旅游区,素质较差的游客在造像上乱涂乱抹。为保护造像不致坍塌或被游人涂抹,县文化部门对造像下部的洞穴及空悬部分进行了填实封堵垒砌,并架设了钢管护栏。加宽了通向造像群位置的路面,对宣德、天顺石构塔基进行了加固,并在石门坊风景区门口处设立了保护标志,以便充分利用文物遗迹吸引观众。通过一系列的开发保护利用,使石门坊风景旅游区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慕名而至的游客越来越多,获得了文物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东镇庙碑林位于大关镇东镇庙村,2007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镇庙历史悠久,据有关文献记载,东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由于该庙为五镇之首沂山的山神庙,不少帝王,凡遇大典,如新皇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便亲自或派遣大臣赴东镇致祭。许多文人墨客也慕名而来,观光览胜。其间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遍布庙院内外,故有“东镇碑林”之称。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统计,有古碑360余幢。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许。这些碑碣大部分散失或损毁,现存价值较高碑碣主要有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加封五镇诏”,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汉、蒙两文)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诏定岳镇海读神号,东镇曰沂山之神”碑;康熙手书“灵气所钟”等御碑。另外,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等碑碣。东镇碑林是国内少见的碑林珍藏,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东镇碑林大多数石碑毁于日本侵华战争和文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县文物部门对80余幢残断碑碣进行了复立,90年代初对钟鼓楼前殿进行了维修。正是由于文物部门对这些文物古迹的抢救保护,才使得这一方名胜逐步恢复了昔日的风采。现在沂山管委会专门成立了东镇庙风景区管理所,管理该处众多的文物遗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东镇庙参观的人数也日益增多,从而难免对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同时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县文物部门与风景区管理所悉心合作,将门票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碑碣的保护、古建的维修。目前已将元大德东安王碑和明太祖朱元璋所立洪武碑建起了碑亭,并对寝殿进行了维修。在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方面,真正起到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江南亭位于著名风景区老龙湾熏冶湖之阴,2000年4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亭是冯惟敏弃官归里、终老田园所建,并于此采风乡间,专事著术,撰写了歌咏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内容积极的《海浮山毫词稿》。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亭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春,先是私人别墅,后为冯氏管理。江南亭三面环水,北临熏冶湖,南面海浮山,东依竹林,岩隙泉涌,古树蔽日参天,风景清幽雅致,四时水碧竹绿,大有江南水乡之风貌。亭体量较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形成为前出廊厦的硬山式古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老龙湾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数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游客的增多,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县文管部门与老龙湾风景区管理所,针对古建筑的保护,经过多次协商,会同建筑、旅游部门,规划出了江南亭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对该古建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对存在问题的部位,由上级文物业务部门的专家指导,风景区管理处筹集资金,进行了局部加固,并制定了古建保护协议。目前江南亭及其周边附属文物均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使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临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就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关键是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文物所在地的风景区管理部门要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文物是一种资源,只有很好地保护,才能利用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旅游部门带来利益。目前县内已有不少景区管理部门在同文物部门合作保护文物的工作中,认识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能够主动投资,保护文物,形成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临朐县博物馆)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Comments are closed.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