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暂缺)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由戚俊杰、郭阳编著的《为了历史的重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二十年》出版了,这是所有关注甲午战争史、关注并支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广…
关键词: (暂缺)
由戚俊杰、郭阳编著的《为了历史的重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二十年》出版了,这是所有关注甲午战争史、关注并支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期冀日久的事情。编著者翻阅了大量馆藏资料,梳理了20年发展思路,耗时近两年,三易其稿,终于辑成这部融大量文字和数千幅珍贵图片的集子。该书记录了大量史实和事实,以文字概述统领全篇,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以图文并茂的展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二十年发展历程。
两位编著者同是创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参与者、奠基者、见证人和主要负责人。二十年付出、二十年积累及其二十年如一日对文博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勤奋的敬业精神,为这项浩繁的编著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期准备——包括“心系甲午”的情感向度,并因此赋予了编著者对宏阔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文集在整体架构上的驾驭能力。相信,这部历史脉络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宏富的文集,将带给读者以多层面的启迪。
在此,笔者期望透过甲午馆人那浓稠的化也化不开的“甲午情结”,循着创业者筚路蓝缕的艰辛足迹,去追踪和触摸一个集民族责任、忧患意识和铁肩担道义于一身的群体,去感知和思考这个群体所创建的文博事业,对于中华民族振兴以及人类和平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百年历史回声牢记历史使命
开卷捧读《为了历史的重托》,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即是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字、签名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的大宗照片,足可见,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及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足以说明,甲午馆人及其创建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事业,所得到的充分肯定。
百多年前,在日本蓄意挑起的那场非正义战争——闻名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进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灭亡”的沉痛教训,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不可缺失的一页!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诸多主客观因素,曾经的历史和民族屈辱,在当代一些人心目中,正日渐淡漠以至忘却!
我们的国防教育、我们的国耻教育、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族忧患意识,一时成为摆在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人面前一道沉甸甸的命题。
1985年3月21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4名最初的拓荒者从踏上刘公岛“接管提督署第一进院落”那一天起,就义无反顾地自觉承担了这一命题。历史的机遇,给了甲午馆人一个“支点”……然而,我们依然有必要记住拓荒者创业之初那些必将同时裁入史册的场景:
——他们借来驻岛部队闲置的简陋桌椅开始办公。
——他们从自己家里带来做饭烧水用的铁锅、铝壶、暖水瓶。
——他们担任了售票、讲解、清扫卫生、文物搜集、栽树种草和治安管理等全部工作。
——搬运“济远舰”前双主炮时,适逢盛夏酷暑,为节约开支,文管所职工和战士采用最原始的搬运方式,路窄、坡陡、弯多的山道上,滚动的枕木载着20多吨重的大炮一寸一寸地向前挪——枕木更换了一茬又一茬,工作人员手掌上的血泡、肩膀上的老茧、脸上身上被紫外线剥掉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两门大炮整整搬运了40多天……
我们看到,那座空旷无物、残破不堪的北洋海军提督署曾何等沉寂凄凉;看到甲午馆人年复一年深入部队、学校、厂矿、社区宣传国家《文物保护法》;看到“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历尽周折最终与驻岛部队达成“共同管理黄岛炮台”的协议;看到戚俊杰馆长历时两年多方奔走呼吁,终于争取省人大第17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管理规定》——这一针对大型文物遗址实施保护的第一部专项法规;我们还看到,如今依旧孑然孤立在提督署前浅海中,那数丛锈迹斑斑的“圈梁”……这一切,无一不在告诉人们:甲午馆人为保护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文物遗址,顶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克服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艰辛多少汗水乃至泪水!当然,这一切同时见证了甲午馆人“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精神。
是甲午馆人,用心智和汗水复原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成军地原貌;是甲午馆人,以其自觉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感,修复填补了诸多中国近代史上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史的残破缺页和空白;也是甲午馆人,以其对文博事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使那场非正义战争的真实历史面目得以重现并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
20年来,甲午馆人心无旁鹜,排除一切干扰,以其百折不挠的恒心和毅力,以其精诚所至的感召力,以其耗损个体生命年轮的超常代价,拉近了百年前那段即将被淡化的历史与当代人之间的距离,并使之一步步回归民族记忆……
二、百年历史追踪精神奠基之旅
一组行程曲线,总计6万多公里行程,记录了甲午馆人广泛搜集历史文物、扒梳历史实证的艰辛历程。
20年来,在戚俊杰馆长带领下,甲午馆人不遗余力北上南下深入城镇与乡村,足迹遍及辽宁、安徽以及台湾、香港等30多个省、市和地区,先后寻访了水师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北洋海军将士的240多名后裔;多次东渡日、韩、远涉英、美、德、新加坡等国,先后同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日本爱智学院、东京奈良女子大学等国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在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的大力协助下,征集、寻获了一宗流散海内外的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史料及珍贵文物。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戚俊杰馆长在烟台打捞局海滩洽谈“济远舰”前双主炮移交事宜时,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发现了烟台救捞局从长岛海域打捞出水的1898年海军舰炮,并经多次交涉最终征集入藏;日本的植栗邦辅先生捐赠的其外祖父《甲午威海卫之战战地日记》和甲午战争时期的鱼雷弹头外壳等一批文物,堪称稀世绝品;中塚明先生撰写的《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一书,从人类正义和学术良知的立场出发,用日本百年前的史料证实了日本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辩护者们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成为全世界人民正确评价那场非正义战争,进而彻底戳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的确凿证据……这些承载了甲午馆人太多心智与汗水,覆载了太多历史信息的珍贵文物,除丰富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藏,同时为缅怀英烈和研究甲午战争史、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文物史料和文化遗产。
仅此,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有理由对甲午馆人及其创建的文博事业以手加额!
20年来,甲午馆人保护修复了甲午故地上的28处文物遗址,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全面恢复了百年前原貌;举办“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16次,近20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出席,推动了甲午战争学术研究深入、宽泛的拓展。编著、出版了《北洋海军研究》等十余部数百万字学术专著,拍摄了一大批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专题片;筹资创办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了文博事业收藏、研究、宣传教育的基本功能。先后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防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历经20年发展,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遗址类博物馆,以及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史料收藏最丰富、保护最完好、展示最全面、学术活跃的学术中心;成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社会教育基地和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旅游知名品牌”。
循着甲午馆人一路寻访的足迹,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每到一地,时间再紧、工作再忙,有时甚至放弃吃饭和休息时间,也必定去当地博物馆、展览馆及有关学术机构或历史遗址参观,漫长的寻访、调研过程也是甲午馆人不断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过程。细心的读者会在文集第91页注意到这样一帧照片:《寻访人员边走、边看、边记》——照片中的记录者,正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第一批拓荒者、也是第一代领军人戚俊杰馆长。只须稍稍留意,在这部集子中会发现许多这类“边走、边看、边记”的场景。二十多年来,他身先士卒、勤学苦干,率领甲午馆人白手起家,一路拼搏,创造了文博事业的辉煌和奇迹。正如他在亲笔撰写的《前言》中所写到的:“我虽然已从馆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但我仍是情系甲午,心在甲午馆。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在告诉我,退下来,但不能停下来,还应为甲午馆做点事。”退居二线后,他本可以歇口气,他有权利安排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包括重新开辟一番人生事业,可是,他依然撂不下肩上这副担子,离不开为之倾注20年心血创建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事业,依然一如既往地为了它的发展壮大而不遗余力、兢兢业业——即如捧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为了历史的重托》,而这,不过是他把自己交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和文博事业的一页缩写。
回眸20年,从创业初始地上的一株花草到甬道上的一块石板;从北上南下民间寻访到多次东渡岛国远涉重洋;从复制280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等文物到白蚁防治技术;从撰写学术论文到十数部学术专著出版发行和创办馆刊;从广泛联系海内外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到召开各类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建立学术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奠基者,戚俊杰和甲午馆的创建者们为此付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和生命中的黄金时段;作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们以无私奉献和实干精神带出了一支凝聚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文博队伍。他们屡获殊荣,科研成果累累,令海内外学术界瞩目。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表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再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民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戚俊杰同志因开拓创新无私奉献,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成为既精于抓管理创新,又敢于搞科研兴馆,还广泛开展社会活动的学者型馆长。多年来,有那么多记者执意采访他,有许许多多新闻媒体追踪报道他,他无一例外地予以拒绝,他不无动情地说:“20年过去了,甲午故地以它特有的历史原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创业者当年栽种的小树早已参天成林。然而,当年进岛创业的姑娘和小伙子,脸上特有的靓丽与青春已被标志成熟的皱纹所代替……这些年来,我曾不止一次被我的同仁们深深感动过。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海岛、勤奋工作,是他们的共同努力和准确讲解,使1000多万参观者重温了甲午战争史,进一步懂得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大意义。我个人,不过是做了一名文博人应该做的事。”
听着他淡定、平实如同一位终生躬耕田垅的农民老伯的朴素话语,读者感受到的却是来自这位领军人内心深处那波澜壮阔的、忠诚于文博事业的人生写照的强力冲击。
这,也是甲午馆人襟怀操守以及敬业精神的群体写照。
三、百年历史沧桑人类永恒主题
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名;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词——这在全国同类历史纪念地尚无先例。
20年来,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台以及英、德、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二十多家国内外高端媒体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进行了报道或制作专题片。接待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在校师生以及外国政要和驻华使团使节、北洋将士后裔等海内外观光旅游者1000多万人次。先后有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馆视察,反复强调:利用历史,教育国人,知耻明志,振兴中华。
20年来,甲午馆人时刻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始终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振兴民族精神为宗旨,凭着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一步一个脚印,在历史的废墟上创建起名扬海内外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一处足以告慰先烈英灵和“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为了重托,牢记使命,守望“甲午”,与时俱进——是甲午馆人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在《为了历史的重托》第六章《永恒的主题》开篇中,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永恒主题是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团结世界华人,振兴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这是凝聚着全体甲午馆人20年创业心血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心声,也是全人类祈盼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历经二十年砺炼、二十年奉献,甲午馆人以其放眼世界的胸襟视野,高扬人类正义的旗帜,将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上升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这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奉献给全人类的和平理念和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历史的重托》一书的出版,将在进一步搞好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和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团结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等诸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事业的深入发展,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振兴以及人类的持久和平,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威海市群众艺术馆)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档案的建设与利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档案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提高完善的发展过程。初步
-
徐建寅与中国鱼雷艇
一、概述 鱼雷艇,御敌利器也。以鱼雷艇为主攻武器,它具有体积小、航速高、隐蔽性好、
-
生态理念与博物馆建筑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21世纪是生态文明兴起的世纪,生态
-
浅谈博物馆宣教工作
早在2004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文物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要坚
-
甲午战争:清朝如此惨败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在作战战场上的野战火炮和要塞大炮实际上达 到1000门以上,而且口径
-
近代山东沿海港口对外开放和航运探略
山东航运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土著东夷人就有先进的造船和远
-
从“莱伯作旅鼎”说起 ——周代铭文“旅”字探识
《黄县志稿·金石目》中记载:“(黄县)城东南鲁家沟田中出铜器十:钟三、鼎二,钟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