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东玉

出处:团结出版社《真实的袁世凯》栏目:人物述评发表日期:2011年6月18日

摘要:论者多把甲午战争的起因推到袁世凯之身,谓袁世凯报告朝鲜发生民乱,催李鸿章派兵入朝,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机会…

关键词: 平叛朝鲜甲午战争袁世凯

本文摘自《真实的袁世凯》 作者:马东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袁世凯·资料图

袁世凯·资料图

论者多把甲午战争的起因推到袁世凯之身,谓袁世凯报告朝鲜发生民乱,催李鸿章派兵入朝,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机会。甚至说,朝鲜根本就“无所谓东学 党,其事为袁世凯所虚造,而两国因之酿战祸”。袁世凯何以“虚造”东学党起义?论者胡编:当时清廷欲以“潘某代袁,袁闻而恐慌,乃电告北洋大臣说:朝鲜有 东学党将作乱,袁某宜暂留,不可归,且请兵。北洋大臣信之,为遣叶志超统一旅赴朝鲜。日本人闻之,怀疑中国将乘机灭亡朝鲜,夺其土地,也派兵前往。”孙宝 暄:《忘山庐日记》(上),第307~308页。

孙宝暄日记的此项内容是宗恕提供,宗恕即“维新”士人宗平子。此人为当时倜傥文人,曾以标榜维新谒张之洞、李鸿章等大员,又结交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曾做李鸿章北洋学堂总教习。因其志不得展,39岁即郁郁而死。

宗君编造袁世凯假造东学党起义,令李鸿章出兵朝鲜,不仅毫无根据,更严重者,颠倒了战争发动的主体。把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国策,说成是中国受袁世凯影响,出兵朝鲜,“日本人闻之,怀疑中国将乘机灭亡朝鲜,夺其土地,也派兵前往”,方出现甲午大战的。

实际上,不管是何种具体事件,日本都要、也总能找到借口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这是他们的基本国策和十年准备,一定要发动那场战争的。

日本君臣卧薪尝胆,蛰伏十年,开始寻找侵略机会和战争借口。东学党起义之前,他们已经在制造战争事端、寻找战争借口了。

1893年,日本派大石出使朝鲜,就是让他去韩国制造事端、制造战争借口。大石狂妄至极,一到朝鲜便扬言结恩各国公使,扶持韩王,不再受中国凌侮,驱逐中国的派官,就是要让韩国自派使节。

大石未来得及找出中日间的事端,却借口日朝间的经济纠纷制造事端,强令朝鲜赔偿,以下旗断交相威胁。他以为这样,袁世凯会直接找他算账,战争借口就会产生。

岂料袁世凯认为他摆出的架势实在可笑,无赖得像是幼儿打仗。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倭强大不如俄国,大石阴谋不及韦贝等人,各国亦未必听其联合,庸人自扰,似乎没什么了不起”《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21页。。

果然,袁世凯在背后指导朝鲜外署和他玩游戏,很快使大石怒发冲冠,蛮横凶暴本相充分显露。说什么“扶持韩国自主”,不久就“为韩君臣所深嫉”。战争借口没能制造出来,结局却是上任仅半年就再难驻节,灰溜溜滚了回去。

1894年,大石又企图利用金玉均被杀事件发动战争。金玉均是朝鲜开化党的主要领导人,“甲申政变”后随日使竹添逃走,一直躲在日本。朝鲜政府多次 要求引渡,都被日本政府拒绝。1894年3月,金玉均密谋返回朝鲜从事反政府活动,先到中国活动,在上海租界中被本国人洪钟宇枪击死亡(洪钟宇父洪英植在 甲申变乱中死亡)。尸体经朝鲜政府请求,由清政府派船送回朝鲜。这一事件纯属朝鲜内政,与别国毫无关系,但日本侵略者却乘机煽动仇视中朝情绪,并大吹大擂 组织所谓“友人会”,用金玉均的遗发在东京举行盛大葬仪。日本议员发表演说,攻击中国拨船运尸是对日本的“侮辱”,并说是中朝日三国间的重大事件。浪人团 体立洋社,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建议断然向中国宣战。陆奥宗光认为金玉均事件不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日本参谋次上川上操六接见立洋社,鼓励他们去充当“放 火”的角色,担保出事后由日本军部承担后果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2页。。

为发动战争,日本人做好了一切准备。川上操六又以旅游为名,连续去朝鲜、中国考察四个多月。参观了中国各要塞,李鸿章把他作为上宾接待。通过川上的 考察和日本间谍的刺探,中国军事部署全部为日本掌握,情况比中国人自己还清楚。日本人的战争准备十分充分后,便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他们打出“除暴安良”、“逐灭洋倭”等口号,号召朝鲜人民进行反日、反封建斗争。数日之间南三道(全罗、忠清、庆尚)迅速转入起义者的控制之下,全罗道首府全州也被起义群众攻占。

5月,川上操六与玄洋社头目冈浩太郎商定,利用农民起义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由玄洋社浪人组成“天佑侠”秘密接触起义领导人,“帮助”起义者作战,使之改变“逐灭洋倭”的口号。

农民起义萌发时,袁世凯即劝韩王“早为翦除,毋使滋蔓”。在起义民众大集会时,袁世凯又向韩王提出,“派公正臣前往抚辑,将各城镇的贪官污吏和苛政 分别汰除,再调各处练军到那里虚张声势,显示将进行征讨,并切实明白地吩咐其解散,倘若终不遵从,再议进剿”《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 3165~3166页。。但是,韩国君臣畏葸不决,袁表示自任督剿,朝鲜政府才派员赶往集会场所,驱散了东学党的集会。

早在同年3月,袁上报李鸿章:“东学邪教联名请韩王尽数驱逐洋人,屡有揭贴榜文,沿西方人门前多端诟詈,声称将驱逐杀戮。在汉城的洋人都大为恐 慌……刚才英国官员禧在明来称,各国洋员均要求调兵船防范。已告以中国有弹压责任,应该静候。请求凯速调兵船,以防意外,而清除各国的疑惧云。查西方人既 等待中国弹压,自然属于好事,乞即电令水师,迅速派遣两艘兵船来仁(川),以尽弹压之责。”《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40页。

这封电报便是后来国人追究甲午战争,是由袁世凯错误估计形势,导致李鸿章派兵赴朝平乱,给日本造成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从电报内容看,是由外国驻华使 节向袁世凯请求,袁世凯为稳定汉城的形势,杜绝各国为保护侨民使绾而出兵干预。这与朝鲜当局的要求完全一致,与李鸿章的态度完全一致。韩国也曾向李鸿章请 求派兵来韩戡乱,电文中有,中国“如不允,他国人必有乐为者(即派兵自保),将置中国于何地,自为不可推却之举”。李鸿章的电稿中也有“韩国归中国保护, 其内乱不能自我了结,求中国代其戡乱,自为上图体面”电派海陆军赴朝平乱同上书,第681页。。

中国方面如果要找负责任者,不是袁世凯,而是李鸿章。是李鸿章判断失误,在日本人的诱使下,自以为中国出兵朝鲜,日本人不会出兵。而日本人所以有出 兵的借口,远在十年前李鸿章与伊滕博文签订《天津条约》中,就有“朝鲜本国如有乱党滋事,该国王若请中国派兵弹压”,“必须预先通知日本”;而日本亦将出 兵,“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中朝关系通史》,第633页。。

有此条约内容,日本人担心中国不出兵,乃通过日本译员郑永邦、代理公使杉村多次向中国声明:朝鲜乱党,大损商务,“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 府何不速代韩勘乱。我政府必无他意。”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3页。驻日公使汪凤藻也为日人欺骗,给李鸿章发电说:“日本国内官民争 执日益加剧,决没有再生外事之余力。”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3页。

李鸿章在日本的“必无他意”的诱骗下,才决定出兵朝鲜的。而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李鸿章和总署的决定,照会日本。清廷即派兵赴朝的第二天,日本外 务省即复照汪凤藻,宣称日本根据《天津条约》,派兵赴朝。同一天,日本驻华公使、驻天津领事也分别照会总署和李鸿章,宣布派兵赴朝“保护使署、领事及商 民”。日本人实际上在向汪凤藻、李鸿章发照会的前一天,以护送日使大鸟圭介返任为名,派海军陆战队400名赶赴朝鲜了。

其实,日本人诱中国出兵,又由“必无他意”变成立即出兵朝鲜,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李鸿章完全可以察党其诡计,改变计划,免得入其陷阱。

身临其境的袁世凯发觉日本的阴谋比谁都早,他曾及时电告李鸿章,日本人阴险狡诈,不可轻信。无奈李鸿章却对伊藤深信不疑,电告袁世凯“伊藤尚明大 局,不致唆使韩匪起事。……伊藤与我交好,异非虚伪”《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52页。。他不听袁世凯的劝诫,自然落入伊藤的陷阱之中。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