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学苑杂谈。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蓬莱市登州港(蓬莱水城)位于山东半岛北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著名港口。1984年 [&hellip…
关键词: (暂缺)
蓬莱市登州港(蓬莱水城)位于山东半岛北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著名港口。1984年、2005年在登州港两次清淤工程中,先后发掘出土4艘古代沉船,在世界古港中较为罕见。登州古港的古船发掘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蓬莱,在东亚交流中起到的作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成为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热点。2005年7月,在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3艘古代沉船,其中两艘为高丽古船。出土高丽古船是中国第一次发现外国古船,引起中韩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影响。蓬莱高丽古船在造船技术上,除使用高丽传统造船技术外,还采用了中国造船技术,为韩国发现的6艘高丽古船所未有,说明中韩古代造船技术的交流源远流长,本文试作探析。
一、蓬莱高丽古船的发现
蓬莱高丽古船分别于1984年和2005年两次被发现,其发现经过也颇为独特。1984年,蓬莱市登州港(蓬莱水城)港口开展清淤工程,在港湾西南隅2.1米深淤泥中,发现了3艘古代沉船,因临近工程末期,受时间和人员限制,文物工作者只清理了一艘古船,即1990年建立的登州古船博物馆进行展示的元朝战船,另外两艘古船仍回埋于港内。当时,高丽古船尾部被施工人员发掘出土,在护坡砌筑施工时,施工人员将高丽古船尾部整齐截断,堆放于高丽古船上。
2005年3月开始,登州港(蓬莱水城)进行港口清淤工程。7月24日,在蓬莱元朝战船西部,发现一艘长22.5米的明朝战船。7月26日,在明朝战船北部1米多处发现了几近并排的蓬莱高丽古船。该船东西走向,头西尾东,左倾斜沉于黑色淤泥中。船为小方首、方尾,首尾皆起翘,残长17.2米(加上1984年截断的尾部,长度为19米),残宽6.2米,舱残深1.28米。左侧船外板保存较完整,为8列,右侧船外板保存不全,为3列。后在蓬莱高丽古船北部数10米处,又发现另一艘高丽古船的底板,分别是龙骨、龙骨翼板、零星外板,其他船材都已不存。
二、蓬莱高丽古船的结构
目前,韩国发现的高丽时期古船有6艘,分别为莞岛高丽沉船、木浦达里岛高丽沉船、务安道里浦高丽沉船、群山飞雁岛高丽沉船、群山十二东波岛高丽沉船、新发现的新安安佐高丽沉船,加上中国蓬莱发现的2艘高丽古船,迄今高丽古船的发现数量已达8艘。蓬莱高丽古船的船体呈V形,与公元1122年中国宋朝使节徐兢出使高丽乘坐的使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①的V形船体相同。而韩国发现的6艘高丽古船均是箱形船体,实验证明箱形肥满的船体阻力最大,V形船体的阻力最小。韩国发现14世纪的新安沉船,是由中国福建建造的V形船体,与传统高丽古船相比,具有先进性。在蓬莱发现的高丽古船采用V形船体,说明蓬莱高丽古船的建造,曾汲取了中国先进造船技术,采用了V形船体结构。欧洲造船界是在18世纪70年代,瑞典造船师F·H·A·查普曼发表关于V形船体研究成果后,西方造船界才普遍采用V形船体结构。
蓬莱高丽古船龙骨结构特殊,龙骨长16.8米,分为首龙骨、龙骨2段,接头呈“凸凹榫”连接,在龙骨尾部两侧被龙骨翼板呈拐尺状左右裹护,龙骨翼板长于龙骨,将龙骨围护并后延,形成蓬莱高丽古船特殊龙骨尾部结构。蓬莱高丽古船的龙骨结合处,上加宽大补强材,补强材长8.2米,宽0.31米,厚0.15米,补强材用铁钉与首龙骨、龙骨钉牢,以增强龙骨的强度。蓬莱高丽古船使用这种特殊龙骨与宽大的补强材,为韩国发现高丽古船所未有。
蓬莱高丽古船没有安设驾龙木,而高丽古船普遍采用驾龙木。驾龙木通常是加强船舶横向强度。蓬莱高丽古船安设与韩国新安沉船相同的水密隔舱壁,隔舱前后设有曲形圆木肋骨,用以加强横向强度,这是以前韩国发现高丽古船未使用的,显然蓬莱高丽古船采用中国古船水密舱壁和肋骨技术。
蓬莱高丽古船外板纵向接头为直角同口,横向列板间采用企口榫接。船板的连接除使用木栓(长槊)、木钉(皮槊)外,还普遍采用铁钉连接,铁钉距离为23~25厘米。有意思的是铁钉是从船壳外向里钉进,在舱内几乎看不到铁钉痕迹。与中国古船船钉在舱内钉进,船壳外几乎看不到铁钉痕迹,以使铁钉不受海水腐蚀的加工工艺有明显区别。
蓬莱高丽古船的木栓(长槊)、木钉(皮槊)技术独到,底板、外板主要采用木栓、木钉连接,底板由龙骨和左、右龙骨翼板3块船材构成,由16个木栓(韩国古船称为长槊)水平贯通连接。外板采用2种长木钉(韩国古船称为皮槊)、1种短木钉分别连接。在左、右龙骨翼板与左、右一板(蓬莱传统造船习俗将龙骨翼板外第一列外板称为一板,韩国古船称为初杉)连接上很奇妙,是采用一种贯通一板的长木钉,插进龙骨翼板,并在龙骨翼板凿洞,用短木钉将长木钉与龙骨翼板固定起来。另一种长木钉呈“J”形,使用普遍,主要连接船外板,这种长木钉与中国古船铁铲钉形状、作用相似。但引人注意的是,该长木钉在船壳外一头宽,舱内一头窄,舱内一头多在长木钉旁加楔子,显然长木钉是由船壳外钉进舱内,具有高丽造船工艺特色。据韩国学者李元植著《韩国的船》介绍,韩国古船从独木舟、木筏时期,就开始采用木栓(长槊)固定船底板,木栓固定技术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
三、蓬莱高丽古船的沉没原因分析
蓬莱高丽古船沉没于登州港内侧西南隅,这里地处偏僻,风平浪静,高丽古船的沉没显然不是风浪所致。据蓬莱文物工作人员仔细观察,蓬莱高丽古船的船材受船蛆蛀蚀严重,以3R2板为例,截面有平均6.7mm×6.0mm大小的船蛆孔洞0.6个/cm2,将船材的截面破坏呈蜂窝状。海蛆是海洋中危害船材最严重的海洋钻孔生物,主要分布在近海区,一旦钻入船材,终生不再外出。蓬莱高丽古船的船材,在船底部蛀蚀最重,向上逐步减轻,是中国发现古代沉船中受船蛆蛀蚀最严重的古船。文物工作人员在第三舱和第五舱内均发现大面积使用薄木板修复遗迹,显然外板受海蛆蛀蚀,舱内已开始进水。虽经舱内的临时修复,但已不能长期航行返回高丽,因此最后只能遗弃在登州港内。
四、蓬莱高丽古船的遗物及年代分析
因为蓬莱高丽古船是弃船,在船上发现的遗物较少,主要有中国北方窑黑釉碗、青釉碗、白色料珠、松籽等以及高丽镶嵌青瓷碗、陶茧形壶、陶瓮等高丽文物。发现的白色料珠晶莹圆润,属当时的高档工艺品,非普通人所能使用。松籽产于中国的东北、朝鲜半岛等地,可见蓬莱高丽古船主要航行于中国北方和朝鲜半岛地区。
在蓬莱高丽古船上发现镶嵌青瓷碗、陶茧形壶、陶瓮等高丽舶来文物。镶嵌青瓷碗共两件,一件为水波联珠纹碗,施满釉,釉面布冰裂纹,足底粘白色窑砂;另一件为菊花莲瓣纹碗,青釉闪黄有冰裂纹,足底旋削。两件青瓷碗为不同的高丽瓷窑生产,均在青釉上镶嵌白色纹饰,具有明显的高丽风格。从蓬莱高丽古船上发现高丽镶嵌青瓷,是中国首次经科学发掘证实了高丽青瓷的海路传播渠道。这一发现为高丽作为东亚的瓷器出口国与中国在古代陶瓷领域的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蓬莱高丽古船发掘的文化层位清晰,属于元末明初。在古船上发现中国瓷器产地,主要是北方窑黑釉碗、青釉碗,时代为金、元,部分呈明初特征,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将蓬莱高丽古船的年代定为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从蓬莱高丽古船发现高丽镶嵌青瓷来看,菊花莲瓣纹碗和水波联珠纹碗,均呈现14世纪后期高丽镶嵌青瓷特征,而菊花莲瓣纹碗在釜山大学博物馆和首尔私人收藏家均收藏有相同类型的藏品。经韩国国立海洋遗物展示馆金圣范馆长、金柄堇博士对两件高丽镶嵌青釉瓷的鉴定,认为两件瓷器的年代是公元1350~1380年之间。对古船文物年代的判断,中韩专家不谋而合,观点相同。综上所述,蓬莱发现的高丽古船属于高丽后期14世纪建造的海船,在造船技术上吸收中国古代先进造船技术,主要航行于中国与朝鲜半岛航线。
五、蓬莱高丽古船的船材分析
蓬莱高丽古船的船材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检测,其龙骨、龙骨翼板、外板、桅座、舱壁、肋骨等均使用油松(Pinussp.),可见蓬莱高丽古船主要船材均使用了一种木材。而船材的连接部位长槊(木栓)为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皮槊(木钉)为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油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油松为硬木松,属松木中优良木材,在中国多被选作古代建筑用材。麻栎分布在海拔200~2500米平原丘陵地区,具有耐腐蚀、冲击韧性高、强度为木材中至高等特点。板栗的耐腐蚀性为中等,其强度和冲击韧性为中等。据韩国学者金在瑾《我国船的历史》记载,朝鲜半岛的造船技术传统,船材多用松木,连接船材的木栓(长槊)、木钉(皮槊),选用麻栎等木材制作。在中国的古船当中,未发现使用麻栎、板栗构件。蓬莱高丽古船的龙骨、龙骨翼板、外板用材宽大,蓬莱高丽古船(3号古船)龙骨、龙骨翼板宽62厘米,蓬莱高丽古船(4号古船)龙骨、龙骨翼板宽70厘米,按木材出材率推测,如此宽大的船材原树直径在1米左右,在中国发现的古船中未见这种宽大的船材。
中国的木作技术源远流长,在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中,已采用榫卯结构。应用到古代造船上,根据船体不同部位选用不同木材,在一艘古船上,会使用多种船材。如福建省泉州发现的宋代远洋贸易船,船材使用樟木、杉木、马尾松,龙骨艏柱采用樟木,龙骨为马尾松,船壳板除靠近龙骨处一板、二板用樟木,其他全为杉木。其他重要部位如舱壁底板、桅座、舵承座选用坚硬的樟木,增大船体强度。再如山东省蓬莱发现的元朝战船,船材使用樟木、楠木、杉木、马尾松、锥属木,龙骨艏柱为樟木,龙骨为马尾松,桅座、舵承座为楠木,船外板为杉木,舱壁为锥属木,重要部位的艏柱、桅座、舵承座均选用木质坚硬的楠木、樟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船至少在宋元时期,形成根据船舶的不同受力部位,选用不同强度船材的技术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建造海船,选择船材有南、北地域之分。据宋朝吕颐浩《忠穆集》记载,建造海船的木材要选用南方出产,因南方木性与水相宜,北方木材与水不相宜。海水碱苦能害木性,故南方木材的耐久性好于北方木材。由此可以判断,蓬莱高丽古船不可能在中国建造,应是使用朝鲜半岛出产的油松,在高丽建造的古代海船。
六、蓬莱高丽古船的海洋生物分析
在蓬莱高丽古船发现角贝(Laevidentaliumeburneum)、船蛆(Teredonavalis)、大连湾牡蛎(Crassostreatalienwhanensis)、密鳞牡蛎(Ostreadenselamellosa)、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yularis)等海洋生物,而角贝尤引人注目。角贝也称“八角贝”、“象牙贝”,角贝科,介壳细长,稍弯曲,长约4-5厘米,上部为纯白色,下部为肉色,上、下端均开口,口缘生多数丝状的头丝,其尖端稍扩大,有纤毛,为感觉及摄食之用,栖息于暖海的沙中,以硅藻及有孔虫为食。角贝这种贝类,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迄今在山东半岛北部蓬莱一带,未发现角贝的活体标本,是否可以推断,蓬莱高丽古船的角贝标本是从朝鲜半岛乘船渡海而来。
七、蓬莱高丽古船在登州港发现的原因分析
登州港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港口,公元707年,唐朝在蓬莱设置登州,管理山东半岛的东部地区,登州港成为唐朝与朝鲜半岛、日本友好往来的重要口岸。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国际航线的开通,形成中国古代与东亚交流的著名北路航线,在与朝鲜、日本友好往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登州港由于国际航线的开通及国内南北物资转运的枢纽地位,登州发展成北方最大港市②。自“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国际航线开通后,唐朝在登州设“新罗馆”③,宋朝在登州设“高丽馆”④,专门接待新罗、高丽的使节。朝鲜半岛的新罗、高丽、朝鲜各时期使节,1000多年来往来于登州港。
在登州港登陆的高丽使节都是乘船渡海而来,来往频繁,使节船长期使用或受损后,不能驶回高丽,可能会选择遗弃在登州港。登州港发现的高丽古船,会不会是高丽使船呢?还是高丽贸易船?有待于中外专家的探讨和研究。
八、蓬莱发现高丽古船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迄今各地发现中国古代船舶50余艘。蓬莱出土高丽古船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发现外国古船,填补了海外交通史研究的空白,是珍贵的海外交通史文物,也是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2005年,韩国成为境外来华旅游的第一客源国,到山东省旅游的韩国游客达70万人。蓬莱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为展示高丽古船等海洋文物,蓬莱已筹建新型古船博物馆,将吸引韩国等国内外游客的旅游兴趣,蓬莱会成为韩国游客选择的旅游热点。蓬莱高丽古船的发现为蓬莱高丽古船参观游在国内外的升温,为中韩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①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三、三十四,故宫博物院影印,(1931)。
②彭德清、杨熺主编《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页-176页。
③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④《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作者:山东省蓬莱市蓬莱阁管理处副研究员、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北洋水师战长崎:海上亮剑 长崎冲突
北洋水师原本是去军事示威的,却被“蕞尔”日本结结实实地劈了一个耳光,死伤惨重。事
-
丁汝昌年谱(1884-1891)
6月21日(清光绪十年五月二十八日),丁汝昌率“超勇”、“扬威”、“威远”、“康济”
-
勿忘甲午 以史为鉴 ——在接待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时的讲稿(下)
甲午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严重的民族危机,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精
-
博物馆要维护好自家微博
现在博物馆开设微博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微博建立之后,博物馆怎样从观众的切实需求出发
-
追忆戚其章先生
2012年10月7日2时35分,享年88岁的著名历史学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戚其
-
丁汝昌考略
今年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诞辰170周年。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丁汝昌的悲剧人生,但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