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萍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暂缺)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慷慨捐躯去,岿然浩气存。 至今威海上,犹听怒涛声。 迢递三千里,沉浮一百年。 英灵钟冶父,低首拜乡贤。 ——孙 [&hellip…

关键词: (暂缺)

慷慨捐躯去,岿然浩气存。

至今威海上,犹听怒涛声。

迢递三千里,沉浮一百年。

英灵钟冶父,低首拜乡贤。

——孙文光《刘公岛吊丁汝昌将军》

作为丁汝昌第五代嫡孙女,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写篇纪念老祖宗丁汝昌的文章,表达我对这位祖先的崇敬之情。今年,又是我的祖太爷丁汝昌诞辰170周年,这份心愿越发地激励我拿起手中的笔来。

北洋海军是中国在近代组建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丁汝昌是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他当时的职位是北洋海军提督。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他率领北洋海军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屡挫强敌。在威海刘公岛保卫战中,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舰队腹背受敌、援军无望的危难时刻,他不为敌人的利诱所动,也不惧民族败类的威逼,宁死不降,以身殉国,保持了中国军人的气节和尊严,他的名字已经写入中国近代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荣史册。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时举世瞩目的政治事件,丁汝昌作为这场战争中中方海军的主帅,历史上当然少不了对他的记载和评价。时人在这些记述中,大多给予丁汝昌很高的评价。近年来,在丁汝昌的家乡巢湖也有许多人为其著书立传,用他的事迹和精神教育后人。只要我看到有关丁汝昌的作品和资料,我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阅读。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定期将他们编辑出版的馆刊寄给我们,让我们了解当时驻刘公岛北洋海军将士们的战斗和生活,也拉近了我们与这方水土的距离。

庐江县政协常委夏冬波先生是庐江石头镇人,也是我的祖太爷丁汝昌的同乡。他近年来专门考证丁汝昌早年在家乡的行踪故事,在《江淮文史》2004年第五期发表文章《丁汝昌鲜为人知的故事》,洋洋洒洒万余言,产生很大影响。2005年又在《巢湖学院学报》第6期发表了《丁汝昌十考》受到专家好评。2005年10月,夏冬波先生的论文《刘铭传与丁汝昌关系初探》又应邀参加了“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被海内外数十家网站转载。这些都为宣传我的祖太爷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从长辈们那里听到老祖宗丁汝昌的一些口传家事,比如出身贫寒,挑担子卖豆腐等等。这些在夏冬波先生的笔下也得到了验证。丁汝昌祖籍凤阳,出生庐江,初有发迹时迁址现居巢区高林镇汪郎中村。童年凄苦,但儿时生性敏慧,在成为孤儿后他承担了养活自己的重担。少年时就胸怀大志、立志报国,先是投奔太平军,由于形势变化投入湘军,后又编入淮军。淮军副将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悍勇,请李鸿章把丁汝昌“乞置账下”。在刘铭传营中,他先后充当哨官,后又升任营官、参将。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丁汝昌升为副将,后随刘铭传参加镇压东西捻军的战争。同治七年丁汝昌以军功加授总兵。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擢升为北洋海军提督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巢湖市作家李厚木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新华出版社出版)一书影响更大,发行至全国大部分省份和各高校图书馆,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均有摘登或连载,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好评。该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丁汝昌传奇人生和坎坷经历的读物,这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书中附有丁汝昌真实手迹照片、往来信函内容以及丁汝昌年表,让我对丁汝昌有了更加详实的了解。捧着这本书我如饥似渴地翻阅,仿佛沿着时光隧道回到了清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切身感受到老祖先强国之梦破灭时的痛楚。书中描写黄海血战一役分外感人。丁汝昌身为海军提督,亲临战场督战。因抱定“吾身已许国”的决心,丁汝昌乘坐的“定远”舰始终位于舰队中首当其冲的位置。战斗刚打响数分钟,旗舰“定远”号的了望台就被敌炮击毁,指挥战斗的丁汝昌被重重地摔落到甲板上,不幸重伤,左脚被夹伤,头部及身上多处被火烧伤,腰部挫伤,一只手鲜血淋漓,连站立都很困难。丁汝昌深知自己的舰队已经进入敌舰的射程之内,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拒绝了部下要他留在舱内休息的规劝,将伤口稍加包扎后忍着巨痛,迅即出舱坐在甲板上继续指挥战斗。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他所乘坐的“定远”舰始终冲锋在舰队的最前端,“最易成为敌人炮火攻击的目标,整个舰队在旗舰‘定远’号的率领下就像锐利的尖刀插向敌方舰群”。从黄海血战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身为海军提督的丁汝昌是在第一线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敌人拼搏鏖战,丁汝昌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精忠报国的一生。

书中对丁汝昌死后的描写更令人心酸,看过后好几夜我都难以入眠,有时真想大哭一场。哭他被朝中奸戾小人陷害;哭他布置海防、指挥作战还要受李鸿章的牵制,以至于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哭他在海军遭受重创、外无援军、内部人心涣散的情况下只有用死来证明他的气节;哭他在昏庸清廷的统治下,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哭他在死后还成为甲午战争失败的替罪羊,含冤整整15年,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才以丁汝昌当年在战争中“力竭捐躯、情节可怜”,为他彻底洗冤。

建国后,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丁汝昌正确的评价。1984年甲午战争90周年之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威海刘公岛上丁汝昌寓所南厅举办了丁汝昌事迹展览,对丁汝昌宁死不降、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在无为石涧,政府出资了修复丁汝昌墓地,其墓地达2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展现了丁汝昌作为“中国第一位海军司令”的气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作为丁汝昌的后人,我深为我的老祖宗骄傲,为他抗击日本侵略军乃至英勇捐躯的事迹自豪。在此我想告慰老祖宗的在天之灵:丁家后代永远怀念您,家乡的人民永远怀念您,全国的人民永远怀念您。我们将勿忘国耻,牢记历史,为实现您的“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丁汝昌第五代孙女,巢湖市医药总公司工作人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Comments are closed.

百家争鸣

  • 替代图

    林泰曾年谱

    1852年(清咸丰二年),林泰曾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闽侯(今福州市区)。 1867年(清同治六

  • 替代图

    怀念我的祖太爷丁汝昌

    慷慨捐躯去,岿然浩气存。 至今威海上,犹听怒涛声。 迢递三千里,沉浮一百年。 英灵钟

  • 替代图

    甲午战争残炮辨疑

    我院收藏的一门甲午战争残炮、两副地阱炮炮架。残炮属于哪种类型的大炮,来自于哪座炮

  • 替代图

    国内文博单位商业化运作令人堪忧

    5月24日,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对包括故宫在内的一

  • 替代图

    漫话威海湾

    登上环翠楼眺望刘公岛,碧蓝的威海湾就在眼前,600多年前威海卫古城就座落在威海湾的西

  • 替代图

    芝罘救治伤兵

    编者按: 该文由威海市档案馆馆长张建国提供。张建国同志对该文的出处、征集经过、主要

  • 学员们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门前合影

    加强基地建设 广泛开展国防教育

    2009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防教育会议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又获殊荣,继全国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