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暂缺)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一、鱼雷技术及其战术运用 鱼雷是用于海战的一种新型武器。鱼雷能给敌人带来伴随着电光闪耀的巨大爆炸声及恐怖性杀伤,或把敌舰击沉。早期的鱼雷,由水面舰船…
关键词: (暂缺)
一、鱼雷技术及其战术运用
鱼雷是用于海战的一种新型武器。鱼雷能给敌人带来伴随着电光闪耀的巨大爆炸声及恐怖性杀伤,或把敌舰击沉。早期的鱼雷,由水面舰船携带、发射。鱼雷在水中,按预先设定的水深、方向、航速作直线航行,在有效的射程内,攻击敌方舰只或水中目标。其命中率取决于对敌方目标的距离、航速、方向、水深等准确的测定。
1866年,在奥匈帝国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发明了鱼雷,称为“白头”鱼雷。鱼雷体型成鱼形,直径356mm,长度3.53M,重量136kg,装火药15~18kg,航速6节,射程640M。1872年,怀特黑德公司在阜姆建鱼雷厂,开始生产白头鱼雷。随后,德国刷次考甫公司仿造成用磷青铜制作的黑头鱼雷。直径304mm,长度4.57M,重量275kg,装药量20kg,航速22节,射程则降至400M。由于鱼雷威力强大,它的出现,便引起欧美国家海军的关注,竞相采用。
1879年,徐建寅奉旨赴德,派充二等参赞。徐建寅在德国访问了基尔海军基地的河东船厂时,观看了新造铁甲船,再观“来伯取吸”行海快船,又观新造头等行海快船“毛尔凯”等。他对行海快船之长度、宽度,航速及火力配置,如炮位数量、直径、安放位置等都做了记载。接着又观看了鱼雷艇及配置发射管的情况。如有鱼雷艇在船首水面上发射,也有在水面下发射,还有在船旁水面下发射等。
徐建寅在《欧游杂录》一书中写道:“见雷艇二种,大者前浅后深。在船首水面之下,有一管能放鱼雷,小者在船首水面之上放鱼雷。又大行海船,在船旁水面下有管放鱼雷。凡水面下者,皆用球门及压气送放法。因该处海水,较地中海水为淡,故鱼雷常失之过深,宜用铜者为佳。”①
徐建寅就鱼雷事还先后和德国基尔海军基地镇将及海部大臣交流、切磋。徐建寅对鱼雷、水雷的功效均有记述。
关于鱼雷,徐建寅在德国时,考察、切磋不下十多次。他在《欧游杂录》书中,就鱼雷功效、制作、检测、储放、试射等都有记述。并就中国海口水淡、混浊、水流等情况及鱼雷外壳材质等事,列举对策。徐建寅会晤基尔基地准将,然后归纳,总结写道:总镇年近七旬,陪阅数日,详示细说,无不明畅,迄无倦容。今撮要述之云:“伏雷虽未必能轰击敌船,而可以疑敌,必须多为置备,鱼雷击敌船,并未必命中,但能恐吓敌人,然用诸咸水,则深浅不能合宜,惟潮汐有高下,而水淡之处,似尚可用。然中国海口,水虽较淡,而多混浊,亦难得力。须用新式磷铜,详察水流之性,常川试验,则二千尺内左右可以命中,而高低则仍无把握。若怀胎钢壳,易于生锈,必不合用,其论雷艇,则以船旁悬发鱼雷者最稳。”②徐建寅把鱼雷特点和不足,与海口的关系道得一清二楚。此后,徐建寅会晤德国海部大臣后写道,据称,“铁甲船撞行动之敌船,恐己船亦受大伤。故于行海快船首之水下,用鱼雷筒,以放鱼雷,而代铁甲船之撞力。惟已成之船,止可在船旁水面上作鱼雷筒。又言鱼雷中发火之爆药,与炮弹中者同。”③
徐建寅就鱼雷构造情况写道,镇将云:“钢鱼雷每年修理须九十马克,今试造磷铜者甚佳,若欲新造,则中段铜壳须购于民厂。近来试得极准,速率二十二海里,相距六百迈当以内左右尚可命中,惟深浅无法能定。既试准者,若一经装卸,又不能准。其射雷之蓄气柜,有十二小管、八小管之别,大略与英国之法无异。惟筒后有铜球,外径七八寸,以蓄气者,为新法。其鱼雷尾有俯仰二页,左右有小直页,后有弧,以消息左右偏差,皆前所未见。”④这里徐建寅视德国射雷之蓄气柜,大略与英国之法无异。又说,惟筒后有铜球,以蓄气者,为新法。其鱼雷尾有俯仰二页,以消除左右偏差,皆前所未有。此乃徐建寅就德英两国鱼雷之评述。
在刷次考甫厂观试鱼雷。其检测过程:“磷铜容筒至一百六十倍空气之力,而头盖脱下至
一百十倍空气之力,而去其力仍能复原。其量涨大微数之法,于两头盖各加直立长杆一,左右各加各立长杆三,上端各连一横尺。定点有摆刀,下端切筒外。长短二段,为一与五十之比。筒涨大一分,横尺必移五十分,故易知受几倍空气力,某处涨大若干。”⑤
在福里德里炮台附近的武器库里,徐建寅考察了鱼雷的储放、管理情况,他称,“储鱼雷千枚,每五枚共置一架,上一,左右各二。上有移动起重架,架有络带,可提起鱼雷,移至他处。每架旁有一桌,桌上有木牌,记本鱼雷试得之偏左、偏右、偏上、偏下及一切各数。鱼雷之螺轮,用双个相叠,向左右反转。”⑥
与此同时,徐建寅还参与向德国伏尔铿厂订造两艘鱼雷艇。艇长80英尺,航速16节,单螺旋浆,可发射单个的怀特黑德鱼雷。
光绪七年闰七月初一日,徐建寅在伏尔铿厂试放鱼雷筒、试用雷杆。
是月十二日,试放鱼雷。试鱼雷,叶艺徒放二次,一偏右约二十迈当,一跳出水面,是日验收五个,皆无疵病。
十三日,试放两次,是日验收六个,皆无疵病。
十四日,试放两次,叶艺徒又放二次,一偏左十五迈当,一偏右十迈当。共验收二个,皆无疵病。连日统共验收十三个。
徐建寅在德国,交流切磋有关鱼雷武器的战术运用,考查鱼雷与舰艇的配置和鱼雷制作及验收等,并作了记载和论述。此举为徐建寅定造两艘德国铁甲舰及配置鱼雷武器提供了技术依据。徐建寅堪称中国鱼雷技术及鱼雷战术运用的开创人。
二、水雷技术及其战术运用
关于水雷(伏雷),乃海防要器。徐建寅甚为关注,在德期间,他考察了柏林多家水雷厂。
徐建寅在基尔还进行多次水雷试验。其记述如下:
光绪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伏尔铿厂哈格总办携来水雷船图,长八十尺,价五万七千马克”⑦。光绪七年七月初九日,上午到基尔,下午试水雷。
初十日试水雷毕,量其绳未果。
十一日试水雷,晚赴防军统领筵宴。徐建寅还撰水雷专文二篇,即《水雷外壳造法》、《水雷录要》⑧,约3万字。有昔今总论,触发火引,电气水雷、电气火引、电线、接电线法、置泊水雷法、触法、置泊水雷条例、电器、雷钥与摇铃器等13部分。1872年刊出《水师操练》一书,徐建寅、傅兰雅译,该书附卷中,有火药、地雷、水雷战术运用、操练等介绍。然而,中国的水雷迟至1885年3月,马尾船政局制出⑨。徐建寅堪称中国水雷技术及水雷战术运用的开创人。
徐建寅在德期间,先后考察了德国基尔海军基地河东船厂、伏尔铿船厂,英国森茂达、帕麻、达迷司、朴次茅斯、曼雪勒等船厂和法国的地中海厂等。并考查了铁甲船的构造、性能航速、火力配置以及造价情况等,还同基尔基地准将交流、切磋。他结合自己对兵船的理论知识和造船实践,整理成文,总结出铁甲船九要素:行速,船大,易转,煤多,甲厚,船坚,炮多而大,炮弹之路宽,炮高。这九要素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又有相互协调之最佳处。
徐建寅调研的铁甲船有英制“英弗来息白”及德制“萨克逊”等多艘。经分析研究,他认定现在中国拟造之铁甲船,应仿“英弗来息白”及“萨克逊”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⑩,则可达到优化组合设计的最佳方案。他为铁甲船增强攻击火力,配置了三具鱼雷发射筒,这是前所未有的。
徐建寅连日与伏尔铿厂主订造铁甲船,商议各事,辩论终日,不感光阴之速。最后于光绪六年十一月初一日,订造伏尔铿造钢面铁甲船合同,价六百二十万马克。光绪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又议第二号铁甲船合同条款。
两艘铁甲船驶回国后,编入北洋海军,即为旗舰“定远”号及主力舰“镇远”号。徐建寅在德期间,还译书六种:《英国造钢船章程》、《试船钢章程》、《议院章程》、《合股章程》、《海军条例》、《第二号钢面铁甲船合同》(11)。
由此可见,徐建寅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①徐建寅著:《欧游杂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58页。
②同①第67页。
③同①第130页。
④同①第60页。
⑤同①第80页。
⑥同①第59页。
⑦同①第82页。
⑧徐建寅:《水雷录要》,载《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85页。
⑨陈道章:《马尾船政大事记》,载《福建航海》增刊,1980年11月,第74页。
⑩同①第86页。
(11)同①第115、126、130页。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校)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
城市近代化轨迹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社会的异质同存也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
威海惊人的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当今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威海亦然……
-
北洋海军中的荣成籍官兵
1880年,为给正在英国建造的巡洋舰“超勇”、“扬威”选配水兵,李鸿章奏请清政府,认
-
丁汝昌年谱
9月1日(八月初二日)晨,丁提督率舰队开赴旅顺海域,指派“致远”、“经远”两舰及“
-
海外追怀故人情:敬悼甲午战争史学权威戚其章教授
去岁十月二十一日晚八时,突接友人郑海麟博士自香港打来的长途电话,告以在电视上看到
-
从威海武备学堂炮学教习发迹的段褀瑞
民国时期,段祺瑞的大名在国人心目中如雷贯耳,但真正知道他从安徽来威海在武备学堂一
-
怀念我的祖太爷丁汝昌
慷慨捐躯去,岿然浩气存。 至今威海上,犹听怒涛声。 迢递三千里,沉浮一百年。 英灵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