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出处:《甲午纵横(第二辑)》栏目:(暂缺)发表日期:2016年12月31日
摘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虽然已降下了帷幔,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仍不时激起人们的情愫与思考。其中,中国近代的落伍、现代化进…
关键词: (暂缺)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虽然已降下了帷幔,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仍不时激起人们的情愫与思考。其中,中国近代的落伍、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以及与抗日战争之间的关系,仍值得我们反思。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近代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马洪林教授。
甲午战争为日本侵华战争作了前期准备
记者:马老师,我们知道您在大学里教过40年中国近现代史,对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也付出了多年研究的心力。您对今年我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一定十分关注。看了相关的纪念活动,读了纪念文章后,您有何感悟和体验?
马洪林: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是一条长河,战争是一本教科书,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战争与和平中的国际法问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已走过了60年一甲子的历史时空,中国把三者联系起来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反映了中国人对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有更纵深的历史感和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中央非常重视今年的纪念活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表明了中国对历史和现状的见解和主张,突出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一贯诉求。各种报刊刊登的理论文章,如钱塘怒潮,奔腾澎湃,可以说进行了一场全民的历史教育和国际时事教育,极大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力量。但仍感有意犹未尽之处。因为,既然是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就不能忽视甲午战争在日本侵略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特殊地位,鄙意应该把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联系起来思考。
记者:您这个思路很有历史的穿透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呢?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有什么内在的历史联系呢?对我们今天认识中日关系与台海局势有什么历史启示呢?
马洪林: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敏感,回答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们在学术讨论中明辨史脉,探索历史的内在逻辑吧。事实上,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以日本侵略中国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甲午战争就带有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开创恶例的起始意义。甲午战争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4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始作俑者和开战锣鼓。甲午战争的胜利,冲昏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头脑,李鸿章赴日本马关与伊藤博文议和时,伊藤开口要三亿两白银,要求割让台湾、澎湖、辽东。李鸿章不解地问道:“十年前你在天津还曾与我谈结盟之事,现在却如此大开狮子口?”伊藤得意地笑着说:“那时彼国强于我国,如今我国是战胜国。”从此,日本喧嚣已久的“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的侵略国策付诸实施,日本从战争走向了战争,直至发动太平洋战争。
记者: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割去中国神圣领土台湾,掠夺中国赔款23000万两库平银,而且要折成英镑纳付,加上高额利息和日军在威海卫驻军费350万两库平银,比正式赔款增加的额度还多,已有学者发表专文证实此事。请问,日本政府怎样使用这笔巨额赔款?这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有什么影响?
马洪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历史深度。日本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政府后,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笔战争赔款,成了战争爆发户。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听到消息后电奏清政府说:“赔款三万万两,六年付清,又加五厘利息,即借英国款转付,分期摊还,每年亦须还本息一千数百万两,各海关洋税空矣!”
日本政府把中国政府的巨额赔款存入伦敦英格兰银行,主要用于为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机器注水。第一,提供扩大日本海陆军经费。从1896-1902年,日本陆军扩张总计费用5400余万日元,海军扩张经费为12500余万日元,合计17900余万日元,此数接近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军费开支。日本政府用甲午战争的赔款扩军备战,直接为日俄战争做了军事准备。第二,提供日本币制改革的基金。日本原是银本位制货币国家,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多采用金本位制,由于世界上金涨银落,银本位制货币国家吃亏不小,日本政府早就想改为金本位制,但因财政拮据,久未实行。日本在获得甲午赔款后,掌握了币制改革的雄厚资金,于1897年3月29日公布《货币法》,宣布是年10月1日起实行货币改制,确立金本位货币制,使日本名符其实地进入了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第三,设立所谓“三基金”。所谓“三基金”,即: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金1000万日元,教育基金1000万日元。这三项基金共5000万日元,而海军准备金就占了3/5,不难看出,所谓“三基金”,实际上主要是军费的准备金。日本政府利用甲午赔款扩军备战,刺激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和侵华战争奠定了基础。日本还利用在甲午战争中俘获的北洋舰队的主力巡洋舰,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开到大沽口打中国;在1904年开到大连湾、旅顺口围困并击溃俄国远东舰队。可见,自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利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实现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轨,构建了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战争机器。被称为日本史学界良心的井上清教授说:“日本社会就是这样的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进入了文明阶段。”
从甲午战争追溯“台独”的思想原型
记者: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去中国神圣领土台湾,这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是至关重要的,使中国人山河破碎的椎心泣血之痛是空前的。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50年,不仅影响了亚洲的政治格局和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台独”势力的沉渣泛起,可见甲午战后日本割占台湾的影响多么深远!
马洪林:是啊,台湾问题不仅牵动中日、中美关系,而且牵动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于1943年12月1日在埃及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宣布了战后对日本的处置原则,这些原则是:三大国对日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岛屿;把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将日本从其凭借武力和贪婪攫取的其他领土上驱逐出去等。中、美、英于1945年7月26日在德国柏林发表《波茨坦公告》,又确认了《开罗宣言》的原则立场,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这就是向全世界宣布,《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它明确宣布被日本武力强占的台湾、澎湖列岛(包括钓鱼岛列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必须归还中国。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台湾日军受降仪式,日本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签字投降,并被押往大陆受审。1946年4月17日,安藤自知罪孽深重,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自杀身亡。1945年10月25日被定为台湾光复节。台湾光复,重新回归中国版图,是台湾人民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坚持50年斗争的结果,也是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共同斗争的结果。这使我想起了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镇的甲午抗日先驱丘逢甲,《马关条约》后首揭抗日义旗,三次血泪上书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他内渡大陆后写下《春愁》一诗,至今仍感动着中国人的爱国心、念台情:“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朗诵此诗,表达了对历史之痛的沉思与对台湾同胞的怀念之情。从丘逢甲到林献堂,几代抗日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迎来了台湾重归祖国怀抱的节日。
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台湾,但台湾同胞50年受压迫、遭磨难的屈辱历史不能忘却。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50年,共残暴屠杀台湾人民65万人以上,杀死台湾原住民11000人。当时台湾人口只有350万,差不多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杀害;掠夺了96%的山林,14%的土地,55%的大米,90%的蔗糖,超过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和上亿元的黄金,几乎榨干了台湾人民的血汗和丰富的物产。特别是推行“皇民化”的奴役政策,强行割断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强迫中国人信仰日本的神道教;强行割断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强迫中国人读日文书,说日本话,改成日本姓氏,按照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生活,企图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祖国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而异化为日本的顺民和奴才。这种“去中国化”的奴化思想,迄今阴魂不散,成为“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招魂幡!所以,我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台湾光复60周年的时候,不能忘记甲午战争失败割台的世纪之痛。我们今天观察台海局势的潮起潮落,就不能不上溯甲午战后日本对台湾50年“皇民化”的文化奴役,从中看出它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加清醒地看到“台独”思想的历史原型,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事实上,《波茨坦公告》关于“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的条款,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为什么没有严格按国际公法追究日本的二战罪责
记者:关于抗日战争胜利60年来,日本右翼分子不仅不承认“侵略有罪”,而且抹煞侵略与被侵略、加害与被加害的区别,鼓吹“终战”论,叫嚣“南京大屠杀谎言”说,美化侵略战争,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已破记录地多次参拜供有侵华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的靖国神社。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为什么还拒绝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承认战争犯罪并承担相应的战争责任呢?
马洪林: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有政治的背景,有经济的制约,有文化的差异,有民族的心理,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让人一时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今年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见解纷呈,莫衷一是。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在战争中虽然牺牲惨重但力量不足,日本自认败于美军,却对中国不服气;有人说,这是因为美国出于战后冷战的需要而扶持日本,使日本有恃无恐;有人说,日本民族有根深蒂固的文过饰非回避忏悔的劣根性;有人说,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皇国史观对日本人的毒害,使他们缺乏自省精神;有人说,日本不服输不认罪而德国服输认罪,是文化特征和传统意识不同造成的;还有人说,日本始终不肯对遭受其侵略祸害的国家人民认罪,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战后没有受到应得的惩罚,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特别是没有进行战争赔偿,是导致日本拒不认罪的重要原因。这些论断有根有据,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说服力,可以成一家之言。但是,我认为国民党政府在处理抗日战争后的中日关系上没有严格按照国际公法行事,而是企图“以德报怨”来感化日本人也是原因之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说:“不念旧恶和与人为善,是我们民族传统的至高至贵的德性,中国将对日本帝国的八年侵略战争以德报怨。”……
记者:马老师,我们讨论了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的连贯性和多重性,可否得出以下几点共识:
一、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视角深入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特别是不可忽视甲午战争在日本走向全国侵略中国和世界的特殊作用和地位。
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50年并实行“皇民化”殖民统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今日“台独”分子继承了日本侵略者“皇民化”的衣钵,所谓“去中国化”,不过是日本侵略者“皇民化”的沉渣泛起。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处理中日关系上最大的失误是没有严格按照国际法和战争法的法律程序行事,为日本拒不认罪留了借口,这是值得中国认真反思的。
马洪林:你们总结得很有见地。以史为鉴,读史明智,不忘过去,面向未来。这是我们讨论的最好收获。
(原载上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2期特约编辑萧戎)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蓬莱阁名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蓬莱阁管理处在数字化技术方面有两项工程在中国名楼中率先展开:一是对蓬莱阁古建筑进
-
追忆与陶遵祜相处的二三事
陶遵祜先生去世已经20余年了,每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又总觉得这是不久之前的事,正如孟
-
各抒己见 不乏真知——第三届(深圳盐田)博物馆馆长论坛综述
由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
-
搭建科研平台 推动事业发展 ——写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创办10周年之际
10年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指导下,在国内外爱好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专业
-
李鸿章六次巡阅威海卫
《李鸿章六次巡阅威海卫》详尽的描述了年过六旬的李鸿章如何不顾身体劳累六巡威海卫,
-
度还是点?——甲午海战史料中技术名词考析一则
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战斗进行至下午13时20分以后,日本联合舰队的编队发生了一联串
-
军事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作为对外展示我国五千年辉煌军事文化和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军事博物馆,也是向世人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